李慎行:“他们竟然点了一堆狼烟来混淆天基激光武器的瞄准器,有时候还偏偏选在沙尘暴的天气来测试。这合理吗?”
“还特地为这个目标造了一个小的城市,然后把目标靶子放在城市的巷子里。怎么感觉像在玩游戏一样。那费了老劲造出来还有什么意义。”
李文军解释:“复杂起伏地形会改变地面目标相对位置和角度。地形起伏导致目标实际位置与计算位置偏差,增加天基激光武器瞄准难度。如果目标躲在山谷中,天基激光武器易受山体阻挡或误判目标高度、距离等信息,难以准确瞄准。比如漂亮国在阿富汗作战中,常规侦察和打击手段就会因为阿富汗的多山地形受影响。”
“同理,高大建筑物、茂密森林等遮蔽物会遮挡目标,比如海湾战争中,大量建筑物成为目标掩体,天基激光武器也难以瞄准目标。”
“他们点狼烟,是利用大气环境引起的光学畸变来干扰激光武器的瞄准精度。因为地面大气并非均匀介质,当温度、湿度、气压,悬浮物浓度不同时,大气密度不均匀。激光穿过会发生折射、散射等现象。”
“热对流使大气中出现温度梯度,造成光线传播路径弯曲,偏离目标。尘埃、烟雾等气溶胶颗粒会散射激光,降低能量并干扰瞄准系统对目标的识别和跟踪。比如海湾战争中,油井的大火产生的大量浓烟弥漫在空中,就严重影响依赖光学瞄准的武器系统。所以天基激光武器在此环境下瞄准准确性也会大幅降低,他们是在想办法测试我们自己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的精确度。”
“以后在武器的实际运用中,导致武器失效或者威力和精确度降低的理由会更多更复杂更奇怪。所以他们在想方设法模拟出所有可能的情况,做好预判,纠正误差,减少干扰。”
一个月后,李慎行开始问稍微有点深度的。
比如今天发邮件来问的:“为什么我们的目标是向更短波长靠近。现在漂亮国的IFX计划使用的是氟化氢激光器,工作波长为2.7微米,已经在近红外窗口内,大气衰减相对较低,而且也通过多次地面和空间试验验证了可行性。”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物理基础较好的人,是可以自己想明白的。
但是李慎行基础差,想不明白也正常。
而且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至少证明他有在认真思考。
李文军挺欣慰,详细回答了一下:“更短的波长具有更强的大气穿透性,可减弱云雾、沙尘等气候变化的干扰,所以能量衰减更少。而且短波长激光受大气湍流影响更小,结合自适应光学技术可进一步补偿光束畸变,提升瞄准的精度。”
“越短的波长具有越小的光斑直径,在同样的总能量下能量密度更高,毁伤效能大幅提升。比如1.3微米激光用8米反射镜在3.6万公里高空形成的光斑直径仅为2.7微米激光的一半。”
“缩短波长还可以在同等毁伤效果下,降低激光器功率,减少能源消耗。短波长激光可以用更小的光学反射镜达到相同聚焦效果。比如1.3微米激光所需反射镜直径可比2.7微米激光减少约一半。综合之下,就能减轻卫星平台的体积、质量和成本。而且小型化光学组件可以让卫星平台搭载多套激光器或其他设备,提升任务灵活性。”
“短波长激光更易被目标材料吸收,转化为热能,导致更快速的热破坏,还能引发更强的光化学效应或等离子体诱导冲击。意思就是,不管目标是金属的还是复合材料的,激光波长越短,伤害性越大。”
“卫星激光通信已验证1.3到1.55微米波段的优势,所以这个波长迁移至武器系统完全没有问题。短波长激光以后必将成为各种激光武器的核心装备。”
李慎行:“既然大家都知道好,为什么还停留在2.7微米波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