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6章 别管以后怎么样先把能拿的名分拿到手里(2/2)

但是客人却一直没有断。

时小艾原本还说上午不忙,可实际上她从坐下来开始烙馍,茶水摊这边就一直没有断了人。

以至于程林将篮子里的石头馍卖完,回来准备再装一份儿的时候,惊讶地发现篮子里剩余的饼子竟然没有几个!

程林的手艺现在也非常不错,他立刻替代了时小艾的位置开始自力更生。

当他终于烙够了自己需要拿走的馍时,楷楷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

过来就嚷嚷:“嫂子,嫂子,小凤姐让我再装一筐石头馍过去!”

说着将一个竹篮放在了桌子上……

因为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今天的生意比起以往并不差。不仅不差,卤肉饭甚至再次不到中午就销售一空。

想到没有电,晚市的生意根本没法做,程林和王小凤下午的时候死活都不愿意回家,两个人坚决要留下来继续出摊。

“嫂子你带着他们三个回去吧,我和小凤姐留在这儿。下午的时候我在摊子上守着,让楷楷过来和小凤姐继续去汽车站。反正晚上也干不了活,下午多守一会儿没事的。”

时小艾现在都闹不明白自己上午离开的那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如果是平时,看到时大喜他们这么使坏,程林肯定早就跳起来了!不跑去干仗肯定也少不了骂骂咧咧。

可今天,他自始至终没有埋怨一个字,甚至一字不提,只是努力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时小艾心里明白小孩儿这是怕自己为难,是心疼自己呢。

她也没有过多解释。

听了这话她点了点头,说:“行,你们两个想守着也行,我回去把下午要用的肉给卤出来,然后再和点面。”

她说着伸手揽过了楷楷,对他说:“你跟我回去,我把中午饭做了,等一下你给哥哥姐姐送过来。”

小家伙当即点头答应。

时小艾带着三个孩子拿着中午要用的东西回家,走到半路上就遇到了匆匆往这边赶的刘姨,老太太手里还拿着一个裹着棉絮的大竹篮。

看到他们老太太惊讶地问:“你们回来了?我还说把饭给你们送过去呢!我刚把饭做好,今天中午咱吃包子,三鲜馅儿的大包子,香得很。”

刘姨说着打开了竹篮的盖子。

看着里面放着的满满一大盆纯白面包子,时小艾笑道:“姨,这也拿得太多了,你是把你们家所有的白面全给用了吧?后半个月日子这是不过了?”

刘姨嗔怪地瞪了她一眼,说:“难得包一回包子,还能连那点面都舍不得?你们这是要回家啊,那把你们几个的拿走,剩下的我给他俩送去。”

知道老太太是诚心诚意包给他们吃的,时小艾也没客气。

她将盆里的包子拿出了一半儿,然后带着几个孩子回了家。

有了包子中午饭也不用做了,时小艾的时间充裕了很多。

带着孩子们吃完饭,让楷楷领着两个小的睡觉,她去厨房将面发上,把肉放进锅里卤,然后就在厨房的桌子上写起了报告。

时小艾写的这个报告主要分了三部分,最开始当然是细细地写了茶水摊的经营情况。她没有写创收,毕竟这时候的人们对钱也没有太关注。

她主要写了待业人员安置的问题。

一个小小的茶水摊,安排了两个返城知青还有一个待业青年(程林程杨是办了暂住证的,也属于云和巷暂住人员),并且不需要政府花费一分钱的安置费,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卖点,值得宣扬。

第二部分她展望了一下前景,说明这样的运作模式可以大面积推广的依据。

同时还强调了一下他们云和巷将这种社区性质的小吃铺做大做强的决心。

当然最重要的是表明了决心,认真地承诺之后他们将招聘更多的知青以及待业青年,为政府解决困难。

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这才是最重要的。

时小艾在这部分提出了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没有临时工编制。

时小艾说得很明白,没有临时工编制就无法证明他们是正经的集体单位。没有上级机关给他们正名,他们就无法堂堂正正地招工。

毕竟,就算是待业青年也不可能去给私人做帮工啊?

而且集体不给他们正名,这茶水摊的生意也无法继续。

不然再继续发展下去会不会被人告发,说他们走资产主义道路?说他们非法雇工?

这样的大帽子扣下来,谁也承受不住。

时小艾可是清楚的记得,现在还只是一九八零年!

虽然此时个体经济的萌芽已经悄悄在破土,但是国家对于鼓励个体经营的规定要在八一年七月才会正式颁布。

而这个政策性规定也只是鼓励待业青年从事个体经济,允许地方有计划地将部分服务业和商业包租给个人。

同时这个政策还明确规定了“雇用工人,学徒不可超过五个。”

这就意味着现在个体户,私人做生意其实是属于行走在灰色地带。

要么没人管,要么抓你没商量。

时小艾为什么一直不急于将生意做大?为什么宁可多交钱也一定把他们和办事处绑定在一起,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她现在之所以要写这个报告也是这样的原因。

别管以后怎么样,先要把能拿的名分拿到手里。

她将报告材料写好,又细细地检查了一遍,确定没问题之后一笔一划的誊抄好放进了一个信封里。

这时候卤肉已经炖好了,三个孩子也睡醒起了床。

时小艾将东西收拾好,把三个孩子一起带上去了茶水摊。

这会儿是下午两点多基本没什么客人。

程林和王小凤坐在棚子里,一人靠着一张桌子在打盹。

对面时大喜的铺子也是同样的情况,他和他请的几个伙计全都坐在小板凳上,守在摊子前聊天。

时小艾过来的时候,那几个人故意提高音量,甚至还有人贱兮兮地吹了声口哨,然后爆发出一阵不怀好意的哄笑声。

时小艾没有理会他们,将三个孩子交给了程林和小凤,自己拿着报告去找了于主任。

于主任看了她写的报告很是满意,看时间还早当即就决定今天就去区里,把这个报告交上去。

看得出上午的事情把这位老太太也气着了,让她充分意识到了提高办事处声誉的重要性。

时小艾离开办事处后没有回去,而是坐公交车去了纺织厂。

她到的时候正好赶上厂里三班倒的职工下班,厂子门口热闹非凡。

时小艾走过去拉住了一个看着面善的女同志说:“大姨,你认识印染车间的杨慧吗?我想找她说点事儿。”

那个女同志看了看她,问:“你是谁啊?”

时小艾连忙自我介绍道:“我是云和巷的,和杨慧是邻居。”

听她这么说,那人的警惕心放了下来,朝后面指了指说:“那边那一群都是印染车间的,你去问问她们杨慧上什么班儿,她们应该知道。”

时小艾连忙谢过朝那群人跑去。

那边那群人全是二十来岁的年轻女孩儿,看得出她们都是刚刚洗完澡出来,头发还有点湿漉漉的。

纺织厂的工资高,条件好,招收工人的要求也高,至少这些女孩子们看上去全都朝气蓬勃,令人赏心悦目。

时小艾走过去又问了同样的话,然后那群女孩子中长得最漂亮的一个停下了脚步,望着她说:“我就是杨慧。”

时小艾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一下子就问到了正主头上,先是错愕了一下,然后朝她露出了一个微笑。

说道:“我是时小艾,住在云和巷十七号院,你可能不认识我……”

“我认识你。”不等时小艾说完,杨慧就打断了她的话。

时小艾再次愣了一下。

杨慧指了指厂子边上的围墙,说:“有什么事咱俩去那边说吧。”

说完告别了工友率先朝墙边走去,时小艾连忙跟上。

找到一个四周都没有什么人的地方,杨慧停下了脚步,她朝时小艾友善地笑了笑说:“我和王小云是一个车间的,我们俩关系不错。王小云你知道吧?她妈姓刘。”

“知道知道,刘姨的女儿,小凤的姐姐。”时小艾赶紧回答。

听说是这样的关系,她心里紧绷的弦儿又放松了些,说:“我们家和刘姨家住对面,两家的关系一直很好。”

“嗯,小云跟我说过,说小凤现在跟着你干活呢。虽然没见过面,我可是听说过很多你的事情。”

说到这儿杨慧顿了顿,问:“你今天来找我是有什么事?和一号院有关?”

时小艾没有想到她竟然这么聪慧,自己什么还没有提呢,她就立刻能够想到那边去。

看到她这个样子杨慧先笑了,她摊了摊手,直言不讳地说:“咱俩又不熟,之前都没见过。能让你特意跑过来找我的事儿,除了一号院还能有什么?”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格格党 . www.ggdxs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格格党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