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河北清河、平原一带。
参演人员:张金称、高士达、杨义臣以及其他群演若干。
如果这几个地名、人名你感觉比较眼熟,那说明你的记忆力还不错。此时此地,正是猛人杨义臣先生大显神威的工夫。在杨猛人的出色表现下,搭戏的不论是张金称还是高士达,都没能撑到最后,通通被杨义臣一举荡平,轻松搞定。作为高士达头领的手下小弟,窦建德自然也受到了牵连,辎重军械尽失,被迫带着一百来人狂奔而去。
换个角度来看,窦建德遭遇到了杨义臣,似乎也不能说是运气不好。因为,第一,杨义臣先生为人不较真,做事不做绝,但凡出征只打最凶最嚣张的,且只诛首恶,胁从不问。所以窦建德虽然遭到了重创,但本人没事,还能接着闹。第二,张金称、高士达被收拾掉后,其余部在群龙无首的状况下纷纷被窦建德招抚吸收,再加上之前张金称吞并孙安祖时,跑来投奔窦建德的那部分,窦建德本人
的账面上兵马已经可以接近五位数了,虽说称霸一方没戏,可找个地方立足还是没问题的。
就这样,在收拢了当地一切可以收拢的民军残余人马后,窦建德开始以独立的身份活跃在河北地区的分舞台上(主舞台一直在长安、洛阳这两大中心处)。
窦建德登台之后,河北一带的隋朝官员就慢慢发现,同其他的民军头领相比,窦建德实在是一个奇特的人。而他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此人十分尊重知识,崇敬文化,特别善待读书人。当时几乎所有的民军所到之处一旦发现或抓到隋朝的官员和士子,处理方式一般都是全部杀掉,不留活口。可唯独这位窦建德不同,他每次俘获了读书人,都是嘘寒问暖,以礼相待。如果对方表示想走,他就派人送走,如果对方表示留下,他就奉若上宾。比如窦建德帐下的第一谋士宋正本之前也就是隋朝的一个小小县长,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博学多智很快得到了窦建德的信任与重用,并由此得以施展抱负,将胸中韬略呈现于天下。
对于大部分的读书人而言,得遇明主,发挥才能,青史留名都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理想。现今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作为一方上升势力
的窦建德以自身行动打出了求贤创业的广告,自然立刻得到了广大士人,乃至于隋朝官吏的欢迎,于是一时间河北多地的地方长官纷纷向窦建德献城投降。因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窦建德就从一个只有一县地盘的“残寇”迅速发展成为了地跨数州、拥兵十余万的巨头。
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初五,窦建德终于迎来了自己造反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称王。一般说来,当时的民军首领中(已经称王的)大多是以自己占据的那块地方的旧时政权名自称,比如这个占据吴郡一带,以前属于吴国,就自称吴王;那个占据章丘古属齐国,就自称齐王等等,反正起的王号一定要高端大气上档次,最好还有历史感,总之一句话,不能露怯,显得咱没有文化。但到了窦建德这儿,露不露怯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自己满意。因此挑来选去窦建德先生最终选择了一个比较喜庆的称号:长乐王。
就这个吧。
自农民到村官再到逃犯、兵长、草寇、王者,窦建德经受过了太多的困难,所以快乐对于这个已经不再年轻(时年四十四岁)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件奢侈品。长乐,长乐,但愿如此吧。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