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到了二战时期,买卖城和恰克图的贸易依然在艰难中顽强延续。苏联虽深陷战争泥沼,恰克图的贸易地位却未动摇。国营贸易企业肩负重任,在炮火间隙,从中国紧急购入粮食、棉花等物资。
彼时苏联农业受战争冲击,粮食减产严重,中国的农产品犹如雪中送炭。同时,苏联输出机床、武器零部件等工业产品,支援中国军工生产。恰克图的仓库里,货物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在战火阴影下未曾停歇,维系着两国至关重要的物资流通。
中国商人也在绝境中坚守。晋商后裔们面对交通瘫痪、货币紊乱,凭借代代相传的商业智慧,开辟隐秘商路。他们用骡马驮着茶叶、丝绸,翻山越岭前往交易地。一些晋商家族为避战乱,举家迁徙至买卖城周边,扎根于此,继续经营。
年轻一代晋商则紧跟局势,挖掘新商机,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引入贸易,这些富有东方韵味的物件,在苏联及欧洲市场备受追捧,为贸易注入新活力。
蒙古商人凭借对草原的熟悉,在乱世中构建起坚固的贸易桥梁。他们组织的商队,在草原小道上穿梭,巧妙避开战火。用马匹、牛羊换来急需的生活用品,再将从俄商处购得的药品、五金转售至偏远部落。他们还在沿途设立简易驿站,为疲惫的商队提供庇护,保障贸易路线畅通无阻,让物资在广袤草原上有序流转。
京帮商人借助深厚人脉,将文化贸易推向新高度。他们带着珍贵的书画、古籍来到买卖城和恰克图,举办小型文化展览,吸引苏联及欧洲的文化爱好者。这些蕴含千年底蕴的文化瑰宝,引发抢购热潮。同时,他们引入苏联先进的电影放映设备与摄影技术,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革新。
其实,从恰克图往西北 160 公里,便是那闻名遐迩的贝加尔湖。早在战前,宋大彪就曾大咧咧地放出豪言:“等咱们打了胜仗,我一定要在贝加尔湖洗刷我自己坦克的履带!”
那时,众人只当这是宋大彪的一句玩笑话,毕竟苏联红军的强大令人望而生畏,这场战争的胜负实在难以预料。可如今,战局却如梦幻般扭转,八路军的装甲部队锐不可当,一路高歌猛进,让这句看似荒诞的话语,竟有了一丝成为现实的可能。
此刻,宋大彪站在指挥车外,望着远处烟尘滚滚的战场,脑海中又浮现出贝加尔湖那波光粼粼的画面。他心想,若能真的抵达贝加尔湖,在那清澈的湖水中洗刷坦克的履带,不仅能洗去战争的征尘,更是向世界彰显八路军的赫赫战功。
“报告军长,第一机械化师和第十一军的装甲团已经按照您的指示,朝着买卖城进发,预计一个小时就能到达指定位置,封锁苏军援军的后路。” 一名通讯兵急匆匆跑来报告。
宋大彪回过神来,点了点头,说道:“好,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告诉第一机械化师田师长,一定要封锁边境,不能让一个苏军跑掉。”
通讯兵敬礼后转身离去。宋大彪再次望向远方,心中盘算着,等彻底击溃眼前这股苏军,就要着手规划向恰克图推进的事宜。恰克图作为中俄边境贸易的关键节点,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而它与贝加尔湖的相对位置,更是让宋大彪觉得,这或许是一次改写历史的绝佳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