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并非是陈逸瞎指挥,也不是陈逸不懂得农事而为。而是这个时代落后的生产力,逼迫陈逸不得不这么做。众所周知,开荒对于拥有相对丰富畜力或大马力机械的后世并非难事。深耕方式完全可以将杂草翻入地下,增加土地的肥力。开挖沟渠,平整土地,在大机械面前更是一蹴而就。
而放在这个时代,人力都有些紧张,更不要说那些少得可怜可以用来代役的牲畜。尤其是一年四季常青的龙溪,放火烧荒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不说严重缺乏铁制农具,即使可以人力翻耕,翻耕后那不屈不挠的野草让你永远也除不净。况且开荒需配套的开挖沟渠,平整土地,工程量下来绝非围湖造田可比。而且没有个三五年,荒地很难变成熟地,粮食亩产量也是低的可怜。
而围湖造田却是不同。经过湖水多年的浸泡,非水生杂草早已变成淤泥,适宜水生的草类,在众多鱼虾的啃食下也难造成危害。而且经过多年泥沙沉积,鱼虾粪便的滋润,圩田的肥力远远高于新垦的荒地。从圩田发明以来,除了灌溉方便以外,人们还发现圩田的产量远高于一般田地,称得上难得的肥田。
所以从宋代开始,南方汉人开垦荒地就不再采用放火烧荒的方式,而是采用围田放水,养殖食草类鱼虾,这样过了两三年,难除的杂草也就没有了,而且土地的肥力更得到大大的提高。即使种植的头年,就能得到令人满意的产量。
只是这个时代围湖造田对于人们来说,也仅仅是为了更快更方便地取得更多的土地。对于圩田的高产,却只停留在模糊认识的阶段。不过对于陈逸来说,却完全知道圩田所能带来的好处。虽然林家坞缴获的粮食可以保证这些新移民们食用个一年半载,不过陈逸更希望湖西大营能更早更多地产出粮食,达到自给自足,方便自己节省并储备更多的粮食。拿出更多的粮食用来酿造高度酒,制作医用酒精或者配制更为重要的祛瘴酒。
随着僚人下山迁徙逐渐结束,僚人家属近一半都安置在湖西大营。如此下来,湖西大营的人数骤长,已经达到了万余人。而这些人所需要的盐粮等物资大部都由龙溪供应,每天运输的盐粮都不是个小数。
不过好在拖网发明以后,大量的渔船进入兰水。守着广达数万亩的湖泽,每日捕获的鱼虾也不在少数;加上这里虫兽众多,方华、陈昊每日都派军士和僚人战俘进行捕猎。肉食数量上去以后,对粮食的需求也就下降了许多,每日运送的粮食比着六月一下就下降了三四成。
湖西大营外的荒野上,旌旗飘舞,杀声阵阵。数千僚人战俘手持木刀木枪,向着守卫在中心的千余乡兵扑去。面对数倍于己的乡兵并未慌乱,在牛二的指挥下,以整齐密集的方阵迎敌。随着双方距离接近,乡兵们射程较远弩兵开始射击。在乡兵密集的箭雨下,进攻的僚人中有不少人揉着痛处,骂骂咧咧地走出队伍,他们身上无一不是沾着白点,那是被射中的标志。
两轮弩矢的下来,僚人们已经“伤亡”了二三百人。不过在雷长龙的指挥下,僚兵们还是拼着伤亡进入弓箭的射程。又是两轮箭雨落下,即使僚兵盾牌手拼命遮挡,队伍中还是走出了二百余人。四轮弩箭下来,双方的距离已经拉近到五十步,僚人的弓箭手们也开始了反击。
密集的乡兵阵中长盾并立,藤牌高举,长矛来回摇晃。最惹人眼是乡兵阵中突然冒出有不少新鲜的竹子,除了尖端被削断外,其他的的枝叶还保留的相当完整。这些竹子也是拼命摇动,的确是阻挡了不少箭支。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