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重生不长智商7
今年我们镇上的高中复校,我们镇上这所学校建于56年,那一年,我们公社来了八个知青,人家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帮我们建设学校,撑起了一个高中的架子,当时他们也只是高中生,但是硬是通过内部讨论和找老师请教,把这个高中建起来了。后来到了六零年,城市往农村清退人员,一部分人老家情况不好,同意直接去三北和三南,我们这边又来了几个人,这个高中基本成型。
六三年六四年甚至还有两个人通过高考考上了大学,后来知青下乡,为农村带来了庞大的教学力量,所以这个学校居然发展成为一个涵盖高中两个年级,总计三十二个班的大型学校。而且恢复高考之后的几年,每年都有学生通过高考离开这个山村。
但是到了八十年代,改开,分地,知青回城,三管齐下,先是老师没了,然后是学生没了,最后是学校也没了。原来的校园被人卖了,成了养牛场了。学生吗,反正那个时候上高中的也不多,连之前的十分之一都没有,直接往县城送也行,最多三站,往省城市区送也行,最多五站,都不远,当然我说的是火车。
镇上有滨绥线穿过,在哈牡客专通车之前,这条铁路是联通省城和东部城市群的重要通道之一,而哈牡客专要等到一八年前后才会建成通车,而就算是建成了,也会在镇上设一个高铁站,所以出门不成问题。但是最近几年,上高中的学生越来越多,从一开始那股急功近利的劲里面转过来的,而且新的,合格的老师也开始逐步到位了。上面就给了复校的通知,其实说白了,就是人家城里不想让我们这些农村人去抢占人家城里人的教育资源去了。
但是复校的通知下了,校舍也有上级拨款和镇上大户人捐赠基本都差不多了,条件还不许错。但是最大的问题来了,老师不够,所以上面的意见是,支援一批人,剩下的自行解决老师的问题。所以学校干脆对外招聘,只要有高中学历,就能来报名参加考试,考试通过了,就可以当老师,高中生教高中生,当初就是这么过来的,现在也可以复制一下,当然只能教副科。
当然出于对学生的负责,大家也不是一上来就当老师的,一开始只招收高一一个年级,所有的新老师,都得跟着学生一起上课,学习怎么当老师,下了课,还有专人辅导,力争在一到两年内形成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