撵到宫外,并不是说就任其流落民间。皇帝的妃嫔,就算被赶出去,贬为庶人,也得被看得紧紧的。
这看守庄庶人的地方,就是崇恩寺。
彼时,崇恩寺的规模远不及现在,不过是个三流小寺庙。庄庶人能被关在这里,还是其父兄苦苦哀求得到的“皇恩浩荡”。
庄庶人的父兄,一为国子监祭酒,一为中书舍人,官位不高,却很清贵。庄氏方一生产完就被黜,虽然打听不到具体原因,可其父兄却当机立断,献上一大半家产,设法打通关节,终令庄氏逃过一死,被贬出宫,□□在崇恩寺里。
庄家有位叔祖曾在崇恩寺出家,因而寺里方丈诸师与庄家交情不错。虽则庄庶人被看管着,可多少得到了寺里的照应。
庄庶人在崇恩寺里一关就是二十年,再见天日时,她的亲生儿子已经登基了。嘉徵帝自打出生起就养在皇后膝下,又聪明能干,很得老皇帝喜欢,在一干皇子中脱颖而出继承帝位,是顺理成章的事。而唯一不成章的,就是在嫡母方一闭眼,他就急不迭地赶到崇恩寺里将生母接出来,隔日就奉为“静贞德仪惠敏皇太后”。
二十年来,嘉徵帝与嫡母就跟亲母子似的,也不晓得他是从什么时候起晓得了自己的生母还在世,难为他一直忍着,居然忍到嫡母头脚咽了气,后脚就认了亲娘。
朝中大臣,没一个不被嘉徵帝给惊够呛的。
可再不成章,天下人也没一个敢说嘉徵帝的不是。自古以来孝字第一,本朝更是以孝立国,敢对皇帝认娘唧唧歪歪,皇帝就能将他全家咔嚓咔嚓!
庄庶人守得云散月出,二十年的辛苦没白熬。可惜,她受得了苦,却享不了福。当太后没几年,身子骨就不成了,仅仅四十多岁就薨了。
静贞庄太后一朝回宫,当年无论是得罪她的,还是照拂她的,都收到了不菲的利息。旁的且不说,单崇恩寺,就不得了了。嘉徵帝拨下巨款扩建寺庙,还亲提了寺额。庄太后薨后,又年年在忌日亲至崇恩寺念经忏悔,更勿论召集全国高僧大德聚集在崇恩寺里开水陆道场大法会,为太后祈福。
就这么着,崇恩寺稳坐帝都第一寺的交椅。
当年,静贞庄太后能逃过一死,全靠父兄撑着。她被关了二十年,带累了父兄也过了二十年憋屈日子。故而,为了报答兄长的恩情,她纵晓得侄女是个小鼻子小眼睛不大上台面的,可还是一力撑扶着,令其坐上了皇后的宝座。哪怕是快咽气时,她拉着皇帝儿子的手还不忘嘱托:“切莫忘了你舅舅的恩情,若不是他,我们母子断无再见之日。要多。。。。。。多照拂你舅舅家。”
亲娘临死都不忘的事,嘉徵帝如何敢怠慢。虽不喜欢这个不咋漂亮又不咋聪明的表妹,可他还是纵着,即便——她将人家谢美人的儿子抢过来。
庄皇后的一身富贵皆来自姑母,处处以姑母为楷模,自然也自姑母的经历上吸取了教训。她抢了谢美人的儿子,却怕有朝一日儿子会像嘉徵帝那般与亲娘相认,所以就索性断了她的性命。然而,她心够狠辣,手段却不咋样,居然不晓得哪里漏了风声,令承泰帝晓得了身世。
如今,承泰帝一朝掌权,可不就要有仇报仇有怨报怨么?他对嫡母的态度,远不及其父当年——起码,嘉徵帝可是等到嫡母死后才认亲娘。由此可见,当年庄太后以及承恩公,在小皇帝的成长道路上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
这些皇家隐秘,除了当事人,自然无人知晓。然而,先帝及庄家对崇恩寺的态度如何,只要不要瞎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先帝带了个头,帝都的百姓们自然对崇恩寺趋之若鹜。
承恩寺与庄家的渊源有几十年之久,更何况,方明大师更得到过先帝御赐之号。因此,这场官司,在明眼人看来,分明就是太后与承泰帝之间的较量。
虽说先前承泰帝出手修理承恩公府,很是打压了太后一派的势力。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几十年的朝堂势力,岂是朝夕之间就能改天换日的?
承泰小皇帝距离真正的说一不二,路,还远着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