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与南境其他常见的房间布局不同,这间屋子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案牍形式。那些摆放整齐的书案、笔墨纸砚以及墙上悬挂的书画,无不透露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
众人纷纷入座后,坐在主位上的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他面容慈祥,但眼神中却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这位老者便是墨家的徐夫子,德高望重,受到不少人的追捧,
徐夫子清了清嗓子,率先开口说道:“诸位能不辞辛劳在此相聚,徐某深感荣幸。”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安静的房间内回荡着。
在座的这些人皆来自百家学派,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百家已不复当年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那般昌盛繁荣。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各地诸侯们只顾着征兵、增强自身实力,并不断加重赋税以充实军饷和国库。对于百家所倡导的各种治国理政理念和政策主张,诸侯们根本无暇顾及。
尽管百家弟子们竭尽全力去劝阻诸侯们的这些行为,但往往收效甚微。毕竟,在生存与发展面前,仁义道德之类的说辞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不过,在高要的麾下情况稍有不同。由于有商山四皓这样在士林之中拥有极大影响力的人物存在,经过他们几人的共同商议和建言献策,高要最终还是决定开放南境,采取相对宽松温和的治理策略。允许各家的人正式的进入南境之中,
这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此前高要是彻底拒绝所有百家之人进入其领地。实际上,他所禁止的仅仅是百家之人踏入南境而已。而且,他尤其严禁那些未经许可的百家之人在南境公然开办学堂或是建立聚集之地。
纵览整个历史长河,高要相较于其他任何人而言,对于这其中的缘由可谓心知肚明。在过往的各个朝代里,真正导致王朝覆灭、社会陷入混乱局面的,往往并非普通百姓,恰恰相反,正是那些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学识渊博,思维活跃,欲望也随之膨胀,所求之物自然越来越多。
如此一来,这类人的危险性便与日俱增。正因如此,自汉朝往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平民百姓大多目不识丁,根本没有机会读书明理。这么做在更大程度上乃是为了便于统治者对国家和民众实施有效的管理。
毕竟,统治者并不需要人人皆通治国理政之道,否则又有谁会安心从事农耕之事呢?再者,即便是后世备受推崇的科举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限制作用。通过设置严格的考试标准和选拔流程,将大量人才纳入统治阶层的掌控之中,从而确保权力的稳定传承和社会秩序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