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些话他没有当着大家的面说出来。
“孙鹏、谢辉,你们俩负责这次营销活动,报纸广告不登,小卖店的宣传海报要放,印得大一些,贴在最显眼的位置上。”
众人还是怀疑这个宣传方式能不能起作用,但两位厂长已经定了下来,他们只好去执行。
第二天,“百乐”的三款汽水正式下线,橘子味、凤梨味、荔枝味,也是其他两个私营厂子的主要产品。
谢辉送货时,正好碰到了“喜乐”和“惠民”两家的业务员。
同行是冤家,两家的业务员平时见面就掐架,但看见谢辉的时候,竟然主动搭话,闲聊了起来。
“哥们,刚才那个是不是百乐的?你说说叫什么名字不好,还跟你们厂子重名了,是不是抄的你们厂子名字?”
“喜乐”的业务员讪笑两声,“名字不知道,但看他们那个送货车,里面都没几件饮料,我估计啊,肯定没人要。”
“我看也是,谁不知道咱们俩家的牌子,啥事都有个先来后到,还能让他们这个外地来的给抢了市场?”
“就是,过几天就知道了,这市场还是咱们两家的。”
这两个业务员都等着看热闹,但一周后就被啪啪打了脸。
“百乐”的十几名业务员,就把货送到了一百多家的小卖店里。
小卖店肯定不认这种新牌子,但优惠政策大,还不要押金,卖出去给返利,甚至贴广告还给五块钱。
蝇头小利是收买人心最好的方法。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小卖店老板都乐不得让他们送货。
最重要的是消费者的反馈。
当天,买饮料的人们就发现了“百乐”饮料中奖率高。
“老板,买瓶饮料,这天中午怎么还热上了?”两个小伙子骑着摩托车停在了路边的一个小卖店的门口。
老板也没推销,抬头看了一眼两人,“那边箱子里,自己拿就行。”
两个小伙子刚要拿起“喜乐”的橘子汽水,突然被门上“百乐,再来一瓶”的广告吸引了目光。
“百乐?新饮料?”
“对,新上市的牌子,有个什么再来一瓶,你们试试手气呗。”
“中多少都给兑奖?”
“嗯,厂家是这么说的。”
买谁家的饮料都一样,两个小伙子掏钱买了两瓶“百乐”的,中不中奖无所谓,试试看呗。
结果,两人开瓶后大叫,“中奖了,中奖了!再来一瓶!你的呢?”
“我的也是!再来一瓶!”
老板也没想到中奖率会这么高,放下报纸跑了出来拿着瓶盖反复看。
“可以兑奖吗?”
“可以,自己拿吧。”
紧接着,两人又各自拿了一瓶,又中奖,不出十分钟,一人中了五瓶,一人中了六瓶。
没有瓶盖的饮料带不走,两个小伙子吨吨吨一人灌了两瓶,剩下的分给了老板还有周围人,美滋滋地骑上摩托车走了。
这等于三毛买了五六瓶,一瓶才合几分钱。
临海的一百多家小卖店,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上演着相同的一幕。
只用了一天,“百乐”的名字就已经传遍了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