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长些的学生恭敬地回答:“殿下,陛下此举让我等深感荣幸,更激励我等一心向学,日后定要为大唐效力,不辜负陛下的厚爱。就像那蜡烛,要燃烧自己,照亮大唐的前程。”
李泰点头称赞:“说得好。本王近日读史,对秦汉之事颇感兴趣,你们可有见解?”
这一下,学子们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与李泰讨论起来。有的学生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殿下,秦汉之时,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此乃开天辟地之举,奠定了华夏大一统之根基。”有的学生则提出新奇的观点:“殿下,然秦之速亡,亦因其严刑峻法,失了民心,此可为大唐之鉴。”引得众人深思。李泰在其中如鱼得水,与学子们交流得不亦乐乎,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喜悦,仿佛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时而点头称赞,时而提出自己的疑问,就像在知识的花园里采撷着最鲜艳的花朵。
李治在一旁看着哥哥们,心中既羡慕又敬佩。他走到李世民身边,小声说:“父皇,儿臣以后也要像大哥和二哥一样,能和这些有学问的人一起谈论大事。儿臣现在就像一只小蜗牛,虽然爬得慢,但也会努力朝着哥哥们的方向前进的。”
李世民摸摸李治的头,笑道:“稚奴,只要你努力学习,日后定能如此。你就像一颗正在孕育的珍珠,只要好好磨砺,将来定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一旁的庭院中,有几位学生正在对弈。李承乾走过去观看,只见棋局上黑白棋子交错,局势紧张。一位学生眉头紧皱,思考着下一步的走法,嘴里还念念有词:“这一子落下去,可得慎之又慎,关乎全局啊。”另一位学生则面带自信,似乎胜券在握:“哼,任你如何思量,我这布局已定,你也难以突破。”
李承乾看了一会儿,说道:“这棋局如同治国,需步步为营,深思熟虑。一子错,满盘皆输,治国亦是如此,一个决策失误,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大唐的走向。”
下棋的学生听闻,赶忙起身行礼:“太子殿下所言极是,学生受教了。学生明白了这棋局之中也蕴含着治国的大道理,以后定会更加用心钻研学问,也期望能为大唐的治国之策出一份力。”
李承乾笑着摆摆手:“不必拘礼,你们继续。这棋局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双方的斗智斗勇,可别因为我而中断了这思维的碰撞啊。”
而在另一边,李泰与学子们的讨论愈发激烈。他们从秦汉谈到三国,又从文学谈到哲学,话题不断。李泰说道:“三国之时,英雄辈出,曹操之智谋,刘备之仁义,孙权之用人,皆值得细细探究。”学子们纷纷回应,有的说:“殿下,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乃权宜之计,亦有违君臣之道。”有的则说:“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其坚韧不拔之志,实可钦佩。”李泰听着他们的见解,不住地赞叹:“诸位果然才思敏捷,见解独到,今日与诸位一谈,本王真是收获颇丰。希望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学问。本王感觉自己的脑袋里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清泉,整个人都清爽了许多。”
学子们纷纷表示期待。
此时,阳光洒在国子学的庭院中,松柏的影子在地上摇曳。李世民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欣慰。他对身边的大臣说:“朕见此景,深感大唐之希望在这些学子身上。他们若能成长为贤才,大唐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这就像是一群即将展翅高飞的雄鹰,只要好好培养,将来定能搏击长空,为大唐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大臣回应道:“陛下重视教育,此乃大唐之福。日后定有众多贤能之士辅佐陛下,共铸大唐盛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一行准备回宫。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位皇子也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跟随着父皇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