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二月十二日,第一批从内陆出发的抗日志愿军抵达上海,他们满怀热血,纷纷加入义勇军和十九路军。由于这是各地军阀的自愿行为,所以这些兵力军政部无权干涉。
有了这批生力军的加入,十九路军兵力迅速增长,从最初的三万快速扩充到了五万。蔡将军站在指挥部里,眉头紧锁,目光在作战地图上反复扫视,深思熟虑之后,他将精锐的老兵抽调出来,用作一线主力师的后备军,其他新兵则留在真如镇军部周围,一边刻苦操练,一边坚守后方。
刘国梁将新到的两万志愿军统一作为后备力量,他继续采用一老四新的小组模式,一批批地将他们投入前线,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消耗战。
截止二月十二日下午,日军在四川北路、黄渡路、江湾东路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成功攻破。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残垣断壁间,战士们奋勇冲锋,日军的防线终于土崩瓦解。这意味着,日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已然成了瓮中之鳖。
国军六支精锐部队组建的三千老营深入虹口,他们步伐坚定,眼神中透着无畏的勇气,协同樊胜武率领的义勇军,共同阻击由黄浦江前来增援的日军海军陆战队。
实际上,从始至终,日本海军都没有放弃上海这个唯一的据点。黄浦江上,日本军舰一艘艘停泊着,舰上的海军们望着岸上的战火,神色焦急又带着几分不甘。他们拉不下脸去找陆军增援,只能每天不断派小股海军陆战队,在舰炮的掩护下,试图驰援司令部。可这些小股增援部队,面对激烈的战斗,不过是杯水车薪。而且他们在沿途中,还要和樊胜武的义勇军展开激烈的巷战,所以最终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的兵力少之又少。
截止今天中午,樊胜武的后方义勇军兵力达到了三千人。刘国梁对付寺内有田的特种部队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堆人战术。“就算你再精锐,也就那百来号人,几千号人在巷战中将其包围起来,只要一暴露,就被围殴,退路给你堵死,十几个人拿着兵工铲近战对付一个日军,耗也把他们耗死。”刘国梁站在指挥部里,紧握着拳头,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决绝,对樊胜武下达着命令。
那种敌人越打越多的绝望感,寺内有田的特种兵部队算是深切体会到了。当刘国梁得知敌后遇到劲敌时,他猜到肯定是之前在东北遇到的老对手。他也没教樊胜武具体怎么对付,而是不断向他那边增援兵力。连续三天之后,形势开始逆转。
在巷战中,人数优势就是制胜的关键。那狭窄的街道、堆满杂物的小巷,周围的建筑以及残垣断壁极大限制了枪支的发挥。有时候,就算冷兵器偷袭失败,只要转个墙角,子弹打在墙上,对方就能脱离险境。义勇军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手持工兵铲,眼神中透着视死如归的决然,穿梭在大街小巷之中。
其实特种兵的最佳战场是野外和丛林,野外不仅可以为其提供隐身功能,而且目光所及之处,子弹都可抵达,只要特种兵身手够好,以一敌十并非难事。可在这巷战里,人数就是决定胜负的不二法宝。义勇军只要不怕牺牲,日军有多少进来都得横着出去,这也是当年苏联红军一战打断德军脊梁的关键所在。
想象一下,六十多万精锐德国老兵在野战中可以击败多少苏军,看看勒热夫战役就知道了。三十万德军可以轻松击退一百五十多万苏军的轮番进攻,一个师的帝国骷髅师甚至可以追着十几万的苏联军队打。当然,除了德军军事素养高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野外可以极大提高优秀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而在这近距离的巷战中,那就是众生平等,俩人不行三个人,三个人不行五个人,大家拿着冷兵器打群架,只要有拼死一战的勇气,其他的都不足为惧。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