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方芮,是一名50岁的心理医生,在广州珠江边一座天主教堂旁开了家诊所。珠江水悠悠流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也见证着我在这里的日日夜夜。诊所旁边有个公园,那是我闲暇时喜欢去散步的地方,那里的花草树木、晨练的人群,都能让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寻得片刻宁静。
今天,我的患者是一位63岁的老人,叫陆怀远。他是一名古建筑榫卯修复匠人,从他踏入诊所的那一刻起,我就注意到了他的与众不同。他的手背上纹着一幅复杂的结构图,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营造法式》的部分内容,对于古建筑修复匠人来说,这无疑是他们的“圣经”。他还总是随身携带一个鲁班锁,时不时地摆弄着,发出清脆的声响,那声音在我听来,仿佛是古老建筑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陆怀远患有创伤性失语,这是因为他在修复故宫偏殿时出现了失误,导致了一场火灾。那场灾难对他的打击巨大,从那以后,他便陷入了沉默,再也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看着他那沧桑的面容和落寞的眼神,我心中满是同情,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他打开心结。
我运用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开始对他进行治疗。我从最基础的沟通训练开始,通过简单的手势、图片和文字,试图与他建立起有效的交流方式。一开始,进展十分缓慢,陆怀远总是显得很抵触,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迷茫和痛苦。但我没有放弃,我知道,对于他这样遭受巨大创伤的人来说,治愈需要时间。
在一次治疗过程中,我发现他对摄影暗房的显影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这让我感到十分好奇。我尝试着将显影液和一些感光纸放在他面前,他的手开始微微颤抖,似乎在犹豫着什么。突然,他拿起了一支笔,蘸着显影液,在纸上写下了一些模糊的字迹。那一刻,我激动不已,这是他失语以来,第一次主动表达自己。
随着字迹在感光纸上逐渐显现,我发现他写的内容十分晦涩难懂,像是一些关于古建筑修复的专业术语,又像是一些隐晦的秘密。我仔细地研究着这些字迹,试图从中找到破解他心结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他的口袋里总是会掉出一些烫金碎屑。这些碎屑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总觉得它们和某个重要的事件有关。
一天,我在整理诊所资料时,偶然看到了一篇关于二十年前敦煌壁画失窃案的报道。报道中的一些细节让我突然想起了陆怀远口袋里的烫金碎屑,我心中一惊,难道它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我开始深入调查这起案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还联系了一些曾经参与调查的警方人员。
经过一番努力,我发现当年失窃的敦煌壁画上确实有一些烫金装饰,而那些装饰的材质和陆怀远口袋里的碎屑十分相似。我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难道陆怀远和这起失窃案有关?但我又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以我对他的了解,他是一个对古建筑充满敬畏之心的人,怎么会参与盗窃呢?
为了弄清楚真相,我决定和陆怀远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我再次将显影液和感光纸摆在他面前,用温和的语气对他说:“陆师傅,我知道你心里藏着很多秘密,这些秘密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你放心,在这里,你可以信任我,把一切都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