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兴衰,吾辈有责。此学院既能砥砺真才,又可结交四方英豪,不可错过。听闻那清河学院所在之地人文荟萃,又有诸多惊世之作流传,不知可有大贤执教,若能得遇良师,家族子弟必能学有所成。”
王逸飞一番话掷地有声,族中子弟纷纷应和,各自筹备学业,只待时机成熟,便齐赴学院开启求学生涯,也期望借学院之东风,让太原王氏在这乱世之中继续闪耀光芒。
在会稽,谢玄正与当地名士雅集,饮酒赋诗。下人呈上一份来自北方的招生简章,众人起初并未意,以为不过是寻常学府招揽生源。然而,当谢玄展开简章,看到其中提及的多元文化交流、南北学术融合的内容时,不禁拍案叫绝。
东晋立国后,南北对峙,文化虽偶有交流,但隔阂深重。清河学院此举,意在打破地域界限,汇聚天下智慧。再看学院提供的就业保障,对于毕业学子,若暂无好去处,学院会依学子专长,安排至清河或建康等地就业,或入官署施展治国方略,或进工坊发挥专业技能,让学子们无后顾之忧。
还有,入学手续简单到只需本人前往学院办理即可,无需推荐信等繁文缛节,以及那令人心动的万卷书籍免费借阅条件,谢玄心想,“这清河学院听起来颇有门道,在义阳郡朝阳县清河村,那地儿听闻不简单,洛阳被刘正轩经营得繁华非常,清河县镖师酒楼的诗文、镖师商会售卖的《梦红楼》中的精美诗文,皆显示此地有才高八斗之人。”
“不知学院可有这般高人任教,若能入学与之切磋,于自身学问精进大有裨益,更能为促进南北文化相融出力。” 谢玄的倡议得到众人附和,会稽子弟们跃跃欲试,准备行囊,向着建康进发。
随着招生简章在晋地四处,各地学子们满怀憧憬,得知无需推荐自荐信,只需亲自前往学院办理入学手续,且能免费借阅万卷书籍,更是增添了几分动力。他们怀揣着梦想与希望,朝着清河学院这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汇聚而来。
几日后,萧牧之简单收拾了行囊,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清河县的路途。一路上,他风餐露宿,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便就着山泉水解渴。遇到崎岖山路,他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攀爬,生怕摔落山谷,耽误行程。即便如此,心中对清河学院的向往从未有过丝毫减弱,每想到那藏书万卷的图书馆、新颖实用的课程,脚步便愈发轻快。
习文杰也不甘示弱,他将砍柴换来的些许积蓄换成干粮和水,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熟悉的深山。路途遥远,他时常感到疲惫不堪,但只要一拿出招生简章,看着上面描绘的学院美景,想象着未来的学习生活,疲惫便一扫而空。有一回,他在途中遭遇暴雨,浑身湿透,只能在一个破庙中暂避。夜晚,寒风呼啸,他抱紧怀中的简章,靠着墙角,在心中默默复习着平日里自学的知识,等待雨停继续赶路。
杜若鸿同样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出发了。他沿着河流一路向下游走去,期望能搭上一艘去往清河县的船,节省些脚力。河边蚊虫肆虐,他却毫不在意,一心想着尽快赶到学院。
终于,他幸运地搭上了一艘商船,船夫见他衣衫破烂,却眼神坚定,心生怜悯,答应免费载他一程。
杜若鸿感激不已,在船上,他主动帮船夫干活,同时向船夫请教一些水上行船的知识。
船夫见他如此好学,也乐意分享,一来二去,杜若鸿竟学到了不少关于地理和水文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