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未过多久,一阵急促的梆子声骤然在山谷间回荡开来。刹那间,山上如潮水般涌出密密麻麻的后赵士兵,他们嘶吼着,面目狰狞可怖。与此同时,巨石如雷鸣般滚滚而下,万箭齐发,朝着晋军射来。
但晋军早有防备,盾牌兵迅速组成坚固的防线,盾牌紧密相连,发出沉闷的碰撞声。“弟兄们,死也要守住防线!”李矩怒吼道。
神机营操作着连弩,“哒哒哒”,密集的弩箭如暴雨般倾泻而出,瞬间便有大片后赵士兵倒下。
“火炮准备!给我往山上轰!目标敌军主力集结处!”刘正轩大声下令。炮手们熟练地装填弹药、调整角度。“轰!轰!轰!”随着一声声巨响,炮弹带着火光和浓烟,呼啸着冲向山上的敌军阵地。剧烈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炸起的土石飞溅,后赵士兵被炸得血肉横飞,阵地一片狼藉不堪。
趁着敌军陷入混乱之际,叶云峰抽出长剑,高喊:“跟我来!”他带着一队精锐士兵和镖师,手持燧发枪和后装枪,沿着山谷一侧,开始寻觅攀爬的路径。山坡陡峭险峻,士兵们只能手脚并用,艰难地向上攀爬。“快,加把劲!”刘正轩一边攀爬,一边鼓励着身旁的士兵。
山上的后赵士兵发现他们的意图,火力全开,箭矢“嗖嗖”擦着脸颊飞过,身旁不断有士兵惨叫着中箭,从山坡上滚落下去。但晋军士兵毫不退缩,一个倒下,另一个立刻补上。他们利用树木和岩石作为掩护,逐渐接近敌军。
当距离足够近时,叶云峰大喊:“开火!”晋军士兵们端起燧发枪和后装枪,对着山上的后赵士兵猛烈射击。“砰砰砰”,枪声在山谷间回荡不绝,后赵士兵被打得措手不及,纷纷倒地。
终于,刘正轩等人成功登顶。此时,山谷中的晋军在盾牌兵、神机营和火炮的协同配合下,暂时稳住了阵脚。叶云峰瞅准时机,大喊:“杀啊!”便带着士兵如猛虎下山般,从侧翼杀向后赵军。
后赵士兵万万没想到晋军能如此迅速地绕后,顿时乱了阵脚。战场上,刀光剑影交错闪烁。叶云峰挥舞长剑,寒光一闪,敌人头颅滚落,鲜血溅满他的全身。士兵们也都杀红了眼,与后赵士兵展开近身肉搏。晋军士兵怒吼着,每一次挥刀都用尽全身力气。
“投石车准备!目标敌军溃逃方向!”刘正轩再次下令。巨大的投石车被转动起来,装满火油的陶罐被高高抛起,划过天空,落在敌军逃窜的路上。陶罐碎裂,火油四溅,瞬间燃起熊熊大火,后赵士兵被大火吞噬,惨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后赵军队在晋军前后夹击之下,彻底崩溃,开始四散奔逃。“别放过一个敌人!”刘正轩大喊着,带领士兵乘胜追击。山谷中,后赵士兵的尸体横七竖八,鲜血染红了土地。经过这场恶战,晋军成功击退敌人,继续踏上前往乐安郡的征程,而这场残酷的战斗,也成为他们心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
经过山地伏击战的洗礼,晋军继续前行。当他们行至一条宽阔的河滩时,与一支后赵的巡逻部队不期而遇。一番激烈的厮杀过后,晋军成功击退敌人,在河滩附近安营扎寨,进行休整。刘正轩于营帐之中,再度拿出图纸。此次,他专注于设计双层的木制战舰,此战舰承载着他对东晋水师崛起的深切期望,且必须具备远航与航海的卓越性能。
他先是精心勾勒出了战舰的整体轮廓,着重描绘出双层结构的独特之处,上层用于了望与指挥,视野开阔无比;下层则安置士兵与物资,稳固坚实。考虑到远航的需求,刘正轩增大了船体的长度与宽度比例,以使战舰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时能够更加平稳。“船身加宽,能够增强稳定性,在远洋航行中抵御风浪的冲击。”他在图纸上写下备注。
紧接着,他开始规划火炮的布局。在战舰的两侧,他仔细地标记出每一门火炮的位置,力求达到最佳的攻击效果。“两边各加装 12 门火炮,这 12 门火炮的间距要合理安排,既要保证火力的连续性,又不能过于密集,以免影响火炮的操作与发射。”他眉头紧皱,全神贯注地思考着,手中的笔不时在纸上比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