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窑村的工匠,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辆独轮车。
土匪劫掠的时候,也有意的保护这些车架,想来是想在运送赃物的时候使用,所以这些独轮车大多完好。
此时这些匠户们,将捆扎好的工具,帐篷,家什还有粮米都装到了车上。
自家的媳妇和娃子也坐到了车辕上,汉子将绳子往肩上一挎。
双手用力的撑起车把,推着独轮车稳稳的融入了返回东乡村的队伍。
这样的独轮车有几十辆,匠户的家眷和娃子,倒也习惯了这种随时搬家的工匠生活。
这一路上,女眷们坐在车上扯着家长里短,娃子们则是喧闹嬉戏。
这让李原的队伍,颇为的热闹,很有些生活气息。
在队伍的后面,是二十几名县衙派来的差役。
为首的是一名姓王的捕头。
此时正押解着三十几名老黑山的土匪跟着队伍慢行。
这些差役各个是黑衣高帽,腰挎长刀,一路上他们对着山匪俘虏是连打带骂。
这些日子,青原县内匪患不绝,不但时常有山匪拦路抢劫,杀人越货的事情发生。
甚至屠村的大案也发生了数起。
县境不宁,命案频发,搞得青原县民怨汹汹,县衙的压力极大。
县太爷更是严令他们这些捕头,务必要限期破案,捉拿匪首,还青原县百姓的安宁。
可现实是,山匪哪里是那么好抓的。
这些捕头几次和山匪过招,伤了不少弟兄,还搭上了几条人命,山匪却是没抓到几名。
更别说抓什么匪首大鱼了。
所以,这些衙役对山匪怨念极大,对这些俘虏更是不留情面。
这一次他们是借了青原县伯的光。
不但得了几十颗悍匪的首级,老黑山的大当家断尾狼也落网了。
这下,县太爷与县衙捕头们,总算是可以长出一口气了。
年底的考绩与县中的民怨,也终于可以化解几分。
王捕头在李原面前,更是万分殷勤,鞍前马后的好生伺候。
不求别的,这位县伯大人以后在剿灭山匪的时候。
只要手指缝漏出点首级,俘虏,就够他们这些捕快们报功的。
李原对这位颇为懂事的王捕头,也没什么恶感。
写报功文书的时候,还特意给他们加上了几笔协力抓贼的功劳。
这让王捕头与手下的捕快们感动的是热泪盈眶。
更是在李原面前拍着胸脯保证,青原伯以后但有差遣,他们义不容辞。
李原倒是不以为意,只当是与这些县衙捕快们结个善缘。
到了三岔路口,县衙的捕快们押着山匪去往县城交差。
李原则是带着工匠们赶往东乡村。
此地距离东乡村已经不足半里。
远远的,就能看到薛百长与村正高伯,正带着村民在村口等候。
刚才李原已经派出骑兵告知村中,从青窑村请来了营造大监和工匠。
今日修建东乡堡的事情,就可以敲定了。
队伍来到村口,李原下了马。
村正与百长连忙过来见礼。
李原一摆手说道。
“高伯。”
“先给青窑村的匠户们安排一块营地。”
“他们是助我们修堡的,不可亏待。”
老村正连连点头。
“伯爷您放心,我一定给您安排妥当。”
老村正带着青窑村的匠户们来到了东乡村的小河南岸。
这里有一片方圆几十丈,很是平整的草地。
老村正用拐杖一指。
“这里离河很近,取水方便。”
又一指不远处的小树林说道
“平日打柴也不过百十步,你们看如何。”
跟随而来的青窑村村正钟友才,左右望了望,也是点头称赞。
“此处确实是好地方。”
“那我们就在此扎营了。”
钟友才一声招呼,匠户们纷纷将自家的独轮车推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