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在这看似威严实则暗藏汹涌的咸阳宫已周旋许久,每日面对那金碧辉煌却冰冷压抑的宫殿,还有朝堂上或谄媚或算计的目光,他的神经始终紧绷着。无数个夜晚,他都在思索如何扭转这既定的命运,让大秦摆脱二世而亡的结局。他心里清楚,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知识的传播和人才的支持才是稳固根基的关键,而自己手中的活字印刷术,便是撬动这一切的有力杠杆。
活字印刷术成功问世后,咸阳城的书坊仿若被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活力,工坊里一片繁忙景象。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书籍从这里诞生,它们像灵动的信使,带着知识的种子,准备撒向四方。林宇从众多印制品中精心筛选出一批涵盖诸子百家经典、天文历法、农桑医术等丰富领域的书籍,这些书籍印刷精美,纸张细腻,字迹清晰,排版规整,与以往笨重难读的竹简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而且,林宇特意让书坊降低价格,让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一时间,这些书籍在文人圈子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为了将活字印刷术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吸引更多文人学士的关注与支持,林宇决定在咸阳宫的一处偏殿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书籍品鉴会。他精心撰写请柬,派人送往咸阳城内有名望的文人雅士府上。请柬上言辞恳切,不仅详细介绍了活字印刷术的奇妙之处,还表达了对各位文人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敬重,诚邀他们前来共襄盛举。
品鉴会当日,偏殿被布置得典雅庄重。殿内摆满了各类印刷书籍,书架上、案几上琳琅满目,墨香在空气中悠悠飘散。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书籍上,泛起柔和的光晕,更添几分雅致。文人学士们陆续到来,他们身着长袍,手持书卷,三两成群,脸上带着好奇与期待。一踏入殿内,众人便被眼前丰富的书籍所震撼,纷纷发出惊叹之声。
林宇身着一袭简洁却不失庄重的常服,面带微笑,站在殿门口迎接众人。他的眼神中透着真诚与热情,与平日里威严的帝王形象截然不同,让文人们感到亲切。待大家入座后,林宇起身,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声音洪亮且诚恳地说道:“诸位皆是我大秦文化之瑰宝,今日有幸邀请大家齐聚于此,共同品鉴这些由新印刷之法——活字印刷术制成的书籍。此术耗时良久,历经无数次尝试才得以成功,它能让知识更便捷、更广泛地传播。朕期望借此术,让大秦文化如春日繁花,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我大秦子民皆能沐浴在知识的光辉之下。”
文人们纷纷点头,目光中满是好奇与探究。一位名叫李儒的老学士,他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在咸阳城的文人圈中德高望重。他率先起身,缓缓走到书架前,拿起一本《论语》,小心翼翼地翻开,仔细端详着每一页,边看边不住地赞叹:“这字迹清晰,笔画刚劲有力,排版整齐有序,印刷之精细实乃前所未见。陛下此举,实乃造福天下文人之举啊!以往我等研读经典,多是手抄或依赖昂贵的雕版印刷,不仅耗时费力,而且数量稀少,难以普及。如今有了这活字印刷术,文化传承将迎来新的曙光。”其他文人也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趁着这股热乎劲儿,林宇走下台阶,与文人们围坐在一起,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他姿态谦逊,虚心请教关于文化传承、学术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认真倾听他们的见解。谈及对秦朝发展的看法时,一位年轻的文人王羽站起身来,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一股年轻人特有的朝气与果敢,大胆说道:“陛下,如今我大秦武力强盛,威名远扬。然文化方面,虽有丰厚底蕴,却仍有提升空间。若能借这活字印刷术,广泛传播知识,让更多百姓有书可读,有学可上,定能提升国民之素养,增强国力。文化兴盛,方能长治久安。”
林宇对此深表赞同,他微微颔首,目光中流露出欣赏之色,接着王羽的话说道:“王卿所言极是,朕亦有同感。朕还打算在各地兴办书院,广纳天下学子,聘请贤能之士任教,让更多有志之士能接受系统的教育。只是此事千头万绪,尚需诸位爱卿出谋划策,多多支持。”文人们听后,纷纷交头接耳,兴奋地讨论起来,不一会儿,便有人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