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的庆典虽已落幕,但咸阳城依旧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之中。那飘扬的彩带、未散尽的烟火气息,都在诉说着大秦过往的辉煌成就。而此刻,站在巍峨皇宫宫殿之上,俯瞰着这繁华都城的胡亥,心中却已装下了新的民生大计。他的目光越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投向远方,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大秦百姓日常饮食的画面,最终定格在了百姓餐桌上那粗粝的盐粒之上。
在大秦广袤的土地上,百姓日常食用的盐大多是粗盐。这种盐直接从盐矿开采或是盐田晾晒而来,杂质众多,颜色暗沉,颗粒大小不一。用它烹饪菜肴时,不仅难以均匀散开,调味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口感苦涩,严重影响了食物的美味。胡亥深知,盐虽微小,却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它不仅关乎着每一顿饭的滋味,更与百姓的身体健康紧密相连。于是,一个坚定的想法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一定要将细盐提炼技术推广至全国,让大秦的每一位百姓都能享受到优质细盐带来的美好。
次日清晨,阳光刚刚洒进朝堂,胡亥便召集了朝廷中负责水利、矿产的官员,以及民间那些素有奇思妙想、经验丰富的工匠。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胡亥目光坚定,声音洪亮地阐述了自己推广细盐的宏伟构想。他的话语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众人虽都明白盐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可对于提炼细盐这一技术难题,却都面露难色,心中并无十足的把握。毕竟,在以往的岁月里,粗盐一直是百姓生活的主要用盐,想要突破传统,提炼出高品质的细盐,谈何容易。然而,胡亥那充满鼓励与信任的眼神,让众人感受到了这位帝王的决心与期许。在他的鼓舞下,众人纷纷领命,带着使命感与责任感,踏出朝堂,开启了艰难的探索之旅。
工匠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咸阳附近的盐矿。这里的盐矿历史悠久,是大秦百姓获取食盐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深入盐矿内部,仔细勘探每一处矿脉,采集了大量的盐矿石样本。回到工坊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用各种方法提炼细盐。一开始,他们采用了最为传统的水煮法。这种方法是将盐矿石放入大锅中,加入大量的水,然后用猛火长时间熬煮,待水分慢慢蒸发后,期望能得到纯净的细盐。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经过漫长的熬煮,最终提炼出的细盐产量极低,而且其中依旧夹杂着大量的泥沙、矿物质等杂质,根本无法达到胡亥心中的标准。
胡亥得知这一进展后,并未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要攻克这一难题的决心。他紧急指示工部,要求他们参考其他领域的先进工艺,全力研发新的提炼工具和方法。工部的能工巧匠们接到命令后,日夜驻守在工坊之中。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从古老的炼金术到水利器械的制造原理,无一遗漏。同时,他们还积极走访民间,向那些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百姓请教。在经过无数次的讨论、试验和改进后,终于结合矿石筛选、多层过滤等技术,设计出了一套全新的提炼设备。这套设备由巨大的筛选漏斗、多层细密的滤网以及特制的熬煮锅组成,能够有效地去除盐矿石中的杂质,提高细盐的提炼效率和质量。
有了新设备的助力,工匠们信心大增。胡亥也趁热打铁,命人在咸阳城选取了几家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商户和作坊,作为细盐制作的试点。为了确保试点的成功,他还安排了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指导。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商户和作坊成功制作出了洁白如雪、细腻如粉、杂质极少的细盐。当胡亥亲自品尝这些细盐烹饪出的菜肴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那鲜美的滋味、细腻的口感,让他坚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当即,他便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细盐提炼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