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翻译
天老问道:“五脏与五时(春、夏、长夏、秋、冬)相互配合,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对应六气(寒、暑、湿、燥、风、火),然而《诊要经终篇》中用六气来对应五脏,最后归结到六经;《四时刺逆从论》中用六经来对应四时,最后归结到五脏;《诊要篇》认为经脉产生于五脏,在外与六经相合;《四时刺逆从论》认为经脉本源于六气,在外与五脏相连。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人体的脉气,向上与天相通,向下与地相合,其中的道理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所以在不同的篇章中会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天老说:“这些篇章的字句有相同之处,但意思和主旨却不同,如果不善于研读,我担心人们会拘泥于文字而无法融会贯通。”
岐伯说:“医学是综合天地人来建立理论的,如果不了解天,又怎么能了解地呢?不了解地,又怎么能了解人呢?脉气在皮肉筋骨之间循环运行,在内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合,在外与六气相应,其中的道理怎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呢?所以不得不进行分类阐述,最终再归结到一个统一的道理上。”
天老说:“请您讲讲这个统一的道理的含义。”
岐伯说:“五时与五脏相互配合的道理,也就是六气与五脏相互配合的道理;六气与六经相对应的道理,也就是五时与六经相对应的道理。知道了它们相同的地方,那么了解它们的差异又有什么难的呢?”
天老说:“说得好。”
陈士铎评价说:“哪里有什么绝对的差异呢,又何必刻意去追求相同;哪里有什么绝对的相同呢,不妨说说它们的差异。人们只要善于去探究其中的道理就可以了。”
幽默风趣解读
中医理论“迷宫”中的困惑
嘿,您瞧,这中医理论的世界就像一个充满神秘的大迷宫,天老在里面走着走着,就被一些问题给困住了。他满脸疑惑地问岐伯:“岐伯大师,您看啊,都说五脏和五时是好搭档,六经和六气也相互对应。可我发现《诊要经终篇》里说六气和五脏有关系,最后还扯到了六经;《四时刺逆从论》又说六经和四时有关系,最后又说到五脏。《诊要篇》觉得经脉是从五脏里生出来,然后和六经牵手;《四时刺逆从论》又说经脉是从六气那儿来的,然后和五脏做朋友。这到底是咋回事呀?”天老这一连串的问题,就像在迷宫里遇到了好几个岔路口,不知道该走哪条路了。
岐伯听了,笑着说:“天老啊,人体的脉气这东西,可神奇了,它往上能和天勾肩搭背,往下能和地称兄道弟,这其中的奥秘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所以不同的篇章就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它,这才有了不同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