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芳知道,从历史上看,元朝之初儒学和理学还是很光辉灿烂的,这既有忽必烈崇尚儒学理学、任用汉人、推行汉政的原因,更加抹杀不了的,是宋朝末年儒学理学欣欣向荣的发展惯性和势头,一批批大儒成长起来并以身带动,使得宋亡后一段时期内的儒学理学思想仍有了很大发展,直至元朝中期。随后由于民族压迫与反抗,上天眷顾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理学在明朝达到顶峰,大儒辈出,学说完善,随后出现了以王守仁为代表的阳明学说,也即心学,后世将王阳明视为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可见其创立的心学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赵德芳很清楚,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思想的引领,统治者必须创立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想学说,才能更好的将自己的意志体现在统治的各个方面,也才能维护其统治。创立学说之重任就是面前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学者,学究,他们本身对此就有需求有动力,自己何不借势借力呢?将方向和问题抛给他们,让他们来推动岂不更好?
赵德芳想到这里,便示意杨辉准备纸笔。
“本王给大家留下三问,希望数年后有人能够回答上来。第一问:新的思想学说的出现最可能是哪个方向?第二问:人能否两次跳进同一条河流?第三问,树上的枣子成熟后为什么会往地上落?”
赵德芳一边说,杨辉一边记。
“这三问,不解释说明,不答疑解惑,仅要求大家去深度思考,并将这三问传播开来,本王只能说,凡回答上来其一者,必将青史留名!”赵德芳道。
杨辉大笔一挥,加上抬头“祖王爷之问”,随后交给大家传阅。众人传阅着杨辉写的纸条,知道祖王爷的三问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回答的,其中必有深意,就连几名年轻学员代表也都沉默不语。
“。
院内空地上,所有人都聚集在了一起,最里层的是书院的教师和学生,外面则是文天祥、王应麟、罗知悌、邢慈、陈云汐、王清惠、茶伦和萨仁图雅等人,而李云娘和韩春春站在侧面,陈空崖和唐珏仍在外围护卫,并没有围上来。
赵德芳想利用这个机会给大家好好上一课,他要开化他们的头脑,选择在书院这个地方是最好的时机。
杨辉山长拿着厚厚的一叠资料,在一张简易门板上,用石灰石当粉笔,给大家讲解刚刚收获的算学知识,讲不通的地方,赵德芳不失时机补充,并与学子们多次互动。经过半个时辰的讲解,终于让大家了解掌握了几项基本技能。
“想不到祖王爷带来的这些新东西竟然这么神奇。”堂长黄超然听了杨辉的讲解后不住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