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边这个我也有听说。之前其实一直想和这个导演合作来着,不过之前林年和电视剧挂钩比较深,电影方面不太被看得见。”面对选角导演,谢理自谦道。她一边和自己的朋友聊天,一边将这段话也发给选角团队的负责人。
其实真是如此吗,非也,早些年谢理打算跟林年签约前就已经作过调查,跟业内几个比较有名的选角团队的头头了解过,林年一直被放在“性价比女星”系列,不然递到面前的剧本也不会这么多,虽然主要是电视剧剧本。
“你可别这么说,其实在我们这里选角团队里,林年已经被贴上了性价比女演员,演技好,人品好,片酬合适,看见铁定是被看见的,只是不同的团队考量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忽略她。但这不靠自己,人家也出头了,当然还有您这个大经纪人的功劳。”过了好一会儿,对方发来一条语音。
“那敢情好呀,以后还要多仰赖您给我们推一些剧本的。林年自从拿完奖回来已经好久没接到本子了。”听到对方肯定林年,谢理自然要顺竿向上爬,多为林年争取。
“那你不早联系我啊,我手里的本子多?”
“这不是拐着弯儿也和你们牵上线了。”
就在林年为新签约的电影做准备的时候,《归来》又传来成功获得龙标,将在暑假上映的消息。
一方面林年的粉丝都在奔走相告,而在一些不为人知的圈子里,这部更像独立电影的《归来》获得龙标则更像一种背叛,而被很多所谓文艺片爱好者而抵制。
而另一些声音则对影片本身发来质疑“为什么要拍摄一部以犯人为主角的电影?这样的电影获得国际电影节的认可,算不算是对本国的抹黑?”这样的声音在当初影片入围柏林电影节时就出现,随着林年摘得影后而达至巅峰。
虽然随着获得龙标,这样的质疑也就不攻而破,毕竟这是经过政府审查盖章过的电影,它还不至于上升到对国家的抹黑这个层面。
也正是这一点受到了小众群体的质疑:如果独立电影得以在影院公映,那么它还算是独立电影吗?
“可是独立电影从一开始只是相对于主流制作而言的,追求的是导演的表达性,或者说更偏向作者电影的类型。只是这个概念传到国内,才变成了和龙标对着干,独立电影一度等同于地下电影。可是,追求艺术的导演也要吃饭,没有钱怎么创作更多有表达有态度的电影呢?我从来不认为独立电影应该和龙标或者说龙标所代表的审查制度对立起来。那个知名大导,曾被官方封杀五年之久的导演前几年不也拍出了拿到龙标的电影么?虽然当时我们小众圈里都盛传他如何一遍遍地被电影局要求修改电影,大导演本身又是如何采用‘春秋笔法’为自己的电影争取权利的。那样的大导演都需要票房来证明自己,以有机会拍摄更多电影,更何况是一些新一代导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