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本来是不信徐辉祖的。
他觉得徐辉祖和朱高煦这样的行为,就已经是联合在一起了。
可是看到另外那几位出来作证的人员。
胡广相信了。
常家,祖上常遇春,他们家可谓忠良。
郭家,郭英在洪武朝大清洗中,都能安稳的家族,连太祖皇帝都信任的人,他没有理由不信。
还有另外几个文臣,都是朝中鼎鼎有名的人物,就连内阁杨士奇的儿子都在其中。
这么庞大的阵容见证下,由不得胡广不信了。
胡广都相信了,那些如墙头草一般的朝中文武官员,那就更加不会再有什么怀疑了。
只是觉得如果真有遗诏,大可以直接就先回来宣旨。
何必要等着灵柩回京,才召集大家,又何必要秘不发丧呢?
细想之下,还是有些不合于礼法的。
有些诡异的。
而此时,那些朱棣身边的近臣,都不由自主地偷偷看向了朱棣。
却都接收到朱棣否认的信息。
姚广孝、庞林、樊忠等人可就明白了。
这就十分清楚了。
看来汉王朱高煦已经和魏国公徐辉祖勾结在了一起,如今的朝堂之上他们已经胜券在握。
此刻,正在假传圣旨。
那么太子殿下或许已经被他们给杀了?
樊忠是忠心之人,明白了这层道理,他十分恼怒,眼看就要站出来澄清。
却见朱棣并没有任何指示,他也不能把朱棣抬出来。
只得是慢慢地退了下来。
但眼中的火还是在燃烧,死死盯着徐辉祖和朱高煦。
势要将这些乱臣贼子亲自手刃才肯罢休。
这是一个好机会。
对于朱棣来说,他还难得可以这样近距离了解这些官员的心思。
如今他倒是可以看看这些里面,哪些人是忠,哪些人是奸。
这件事情细细想一想还是有点问题的。
可是朱棣却发现,这些朝中大臣们,愿意去怀疑的,根本就不足一成。
有一些显然是朱高煦那边的人。
还有一些则是顾头顾尾的彻底没有骨气的,中间派。
真是这样一看,才知道哪些人可用啊。
朱棣对于自己假死这个决策,甚是满意。
不过,眼下的人群之中,显然是很多人都已经选择了相信朱高煦了。
这些人为了自己背后的利益,为了朱高煦对于他们的承诺。
竟然敢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妄图混淆视听,扶持他们心目中的皇帝,扶持对他们有利的皇帝。
这个事情和秦始皇的遭遇多么的相似啊。
秦始皇明明已经下诏让扶苏继位,却被赵高伙同李斯篡了皇帝位还杀了扶苏。
现在这朱高煦是不是也想在大明上演这么一出啊?
朕明明就没有下达废太子的诏书,也没有要立新太子。
他们就敢假传圣旨?
那么这么说起来,太子朱高炽的生死也已经掌握在他的手里了吧!
朱棣看着这个让他十分满意的二儿子朱高煦。
他不知道多少次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夸他。
就算是他们三兄弟在一起的时候,朱棣也都是毫不吝啬地夸奖他。
而如今他却敢假传圣旨,勾结群臣,构陷太子。
如此行径实在是罪大恶极。
哪怕自己再不喜欢朱高炽,那也是亲儿子,作为父亲的也不想看到自己的骨肉相残。
朱棣看着朱高煦一副沾沾自喜的样子,他眼神变得冰冷无比。
怪自己瞎了眼睛,没有看出朱高煦居然是如此的无耻小人。
在朱棣的心中,朱高煦已经不可能再得宠了,即便是他有意换太子,也不会考虑一个目无法度,毫无底线,会对骨肉亲人下手的人。
他朱高煦不可能有继承大统的资格了。
朱棣心中有数。
他是一个雷厉风行之人,下定了决心就不会轻易改变。
现在,他就等着场面真正到了关键点的时候,他就直接出面,公布他的身份和考验。。
哪怕是朱高煦的亲兵要背水一战,他也会派兵毫不留情的将其镇压。
从而让朱高煦为今天的行为付出代价。
徐辉祖知道这些讨论是一种正常现象,只要没有人出言制止或者跳出来质问,就证明可以瞒住了。
于是,他拿出了两份圣旨,打开其中一份,高声说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