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狠起来那也是非常的心狠手辣的。
靖难之役的时候杀了多少人,现在的身边的大臣们都是历历在目的。
他虽然没有搞出朱元璋那样的四大案。
可是他也发明了瓜蔓抄,发明了历史上第一例诛十族的刑法。
至于特务机构,他恢复了锦衣卫的建制,后来又担心锦衣卫专权,搞出了北镇抚司和南镇抚司,互相牵制。
可是慢慢地他还觉得不够,于是又重用起了太监,成立历史上面臭名昭著的东厂。
本来朱元璋时期,太监是非常没有地位的,是被人踩在脚下的。
可是朱棣时期,尤其是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太监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朱元璋身边的太监王景弘给他带来了许多朝中的情报,比如三保太监马和,曾经在作战中还救了他的命,后来给朱棣赐姓“郑”,史称郑和。
郑和后来,在朱棣时期六下西洋,彰显大明的雄威,引得万国来朝。
因此,朱棣发现,太监其实是很好用的。
毕竟这些人没有后代,没有后顾之忧,只要给到他们的好处,他们就可以死心塌地的拥护皇权。
也就是从朱棣开始,太监逐渐走上了大明的历史舞台。
要说郑和这种太监,那的确是可以彪炳史册的,可是正是因为这个开头,导致了后面出现的大明太监专权。
如大名鼎鼎的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等,哪一个不是祸国殃民的人?
他身边的人,姚广孝他们都是知道朱棣的手段的。
他们听到朱棣要杀徐辉祖,一点都没有觉得意外。
本来,当时靖难之役之后,徐辉祖就要被问罪的,因为徐辉祖一直都是拥护朱允炆的。
可是朱允炆不相信他,而是相信李景隆,导致了他的惨败。
倒是徐辉祖也和朱棣有一次小的阻击战,挡住了朱棣进攻京城的时间。
如果要论徐辉祖的军事才能,肯定比不上他爹徐达,但比李景隆那个草包,那还是要好上数倍了。
后世有人就评价说,如果当时朱允炆一开始就用徐辉祖的话,那么朱棣可能就不会成功。
但是君王昏庸的话,那就是一窝草包。
朱允炆不敢用徐辉祖,因为徐辉祖是朱棣的妻弟,他的正妻徐妙云是徐辉祖的亲姐姐。
因为有这一层关系在,导致朱允炆对徐辉祖有猜忌。
这就是他朱允炆的不对了,徐辉祖倒是一直忠心他的,只是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和妹妹徐妙锦有暗中给朱棣送情报.
这就是上位者的用人不明。
这些事情朱棣都是知道的,所以他靖难成功之后,对于徐辉祖就不是很喜欢,甚至想要杀了他。
但当时他的妻子徐妙云还在,他的弟弟妹妹也都在为他求情。
加上徐达对他的教导之恩,徐家对大明的功劳,亲人之情等等,种种条件之下,朱棣保留了他的魏国公爵位,将他打发在金陵守着,后来朱棣迁都之后,金陵就不再是朝廷的中心。
徐辉祖也就是被冷落了,再无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是聊此余生了。
可是他一直都不甘心,尤其是他活在父亲徐达的阴影下,也想要像徐达那样,能够建功立业,成为大明第一武将。
当然他知道在朱棣这里是不可能的了,他只能寄希望于第二代的外甥,也就是朱高炽他们三兄弟。
徐辉祖在这三兄弟之间徘徊了许久,最终才选择了赵王朱高燧。
他觉得老大是太子,玩物丧志,胸无大志,一直被朱棣不喜欢,早晚被废。
老二朱高煦,本身就是一个厉害的武将,他再去加入他的阵营,也讨不到什么好处,加上老二性格和朱棣十分相似,不好驾驭和控制,是个危险人物。
只有老三朱高燧,他是一个小心眼的人,在朝中树敌甚多,又是干特务机构的,没有多数人愿意帮他,这样的人,最需要盟友,也最好控制,因此徐辉祖才决定加入朱高燧的阵营。
这就是徐辉祖的选择。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最让他看不上的朱高炽,在朱棣驾崩之后,居然是最先得到皇位的人。
更让他想不通的是,朱高炽为何会有那么强大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