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处理完这些,就准备回京了。
京城里面还有一堆事情都等着他。
就在他要回的这个过程中。
又先后收到了好几次的锦衣卫情报。
一,漠北战线马哈木已经集结了三十万大军,在大明的边界进行抢掠,如入无人之境,朝廷的守军应接不暇,又没有统一调令,各地军镇之间只能管自己,无法形成一条统一的战略部署。
对马哈木进行精准打击,这主要都是源于没有朝廷的调令,没有兵符的缘故。
这些人只能是被动防卫,马哈木打过来了他们就应战,可马哈木抢了就走,去抢其他地方的时候,他们又不能离开自己的驻地,只能看着他们去骚扰别的地方,
关系好一点的相邻边地重镇也最多是提前提醒,但是兵是不能支援的。
二,藏地使者被杀的消息已经早一步的回到了藏地,藏王已经集结了兵马,开始了往东的进发,张虎的锦衣卫还没有抵达。
藏王由于直接宣战,因此也就不再有所顾忌,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让西部的百姓深受其害。
三,汉王朱高煦逃回了自己的军中,已经调集了人马准备攻打京城,不过现在他们的队伍里面出现了分歧,攻打之势不是很猛,分歧主要来源于,太子殿下的正统地位,以及先帝是否有兵符等等,朱高煦虽然无法拿出兵符,不过仗着他的声望和亲信众多,对于京城也造成了不小的危害。
而京城现在空虚,陛下无法回京主持,朝中面临无君又无兵的情况下,有人主张先让出京城,南迁至金陵。
但兵部尚书于谦,宣布全城同守京城,如有言南迁者,立斩。
四,有人在东部沿海的一座山上看到了赵王朱高燧,这个地方山区地形复杂,跟踪的人跟丢了,不过却好似听到了有训练喊杀的声音,可能是有军事力量在其中。
五,大明各地一些士绅豪族得知了京城改革的消息,他们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暗中互相有书信往来,打算起事,他们有钱,只不过是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
有人已经去投靠汉王了,为汉王提供军费开支军粮等等。
六,大明京城的百姓在各地立寺修庙,赞颂陛下的功德。
朱高炽在回去的路上,看着这种种消息,顿时感觉到担子无比的沉重。
他无数次想过当上皇帝之后会是多么的舒服,现在他才真正的感觉到,这皇帝象征着无上的荣耀,同时也是数不清的责任。
在京城的那段时间,就是各种事情都找上门来,让他喘不过气来,甚至是连翻牌子都没有心情。
好在送葬的这个过程,可以远离一下朝堂,稍微喘口气。
现在,下葬工作已经结束,他也算是可以松一口气了。
可是没有想到,等着他做的事情还有更多。
连运动减肥的时间都快要没有了。
好在,他前期做了许多的准备,对于这些找麻烦的人,他根本就不会畏惧。
他知道汉王朱高煦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因此,早早的就让于谦做好了准备。
于谦是一个文人,带兵出征可能不行,可要是让他守城,那么在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和他相比的。
有他在京城守着,就不用担心朱高煦会趁机攻打京城。
朱高炽其实也想收拾朱高煦,只不过马哈木来的太快了。
他最不想的事情就是他把主要的兵力用来和朱高煦打仗,然后马哈木趁机偷袭大明,到时候大明可就真的麻烦了。
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他当然懂,但有现成的于谦为什么不用呢。
再加上,朱高煦真的反了,那么他再杀他,就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
从历史上面来看,朱高煦是一个当先锋的材料,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帅。
以前一直都是跟着朱棣打仗,很多事情都是朱棣在做主,朱高煦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将领。
他可以听懂朱棣的意思,可以很漂亮的完成朱棣交给他的任务。
而朱高煦就缺少这种大局的观念,全局的谋划。
这样的人,他想攻打京城,没有那么容易成功的,况且还是铁板一块的于谦在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