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他不在,是因为他有一件大事要去办。
待会儿朕会说到。
至于朱高煦他已经被朕的儿子朱瞻基所杀,他的亲兵和家属也全部被杀。
他的这一脉再也没有什么危害。
老三朱高燧有消息称他躲在了闽南的大山里面,这还是以后要找出来。
否则也是一个大的危害。
现在大明的情况是,北方有马哈木的战乱,西部有藏王部落的不服,南面有北元梁王的挑拨,南越缅甸等蠢蠢欲动。
这些朕都不怎么担心,都给出了应对的办法。
解决只是时间问题。
而现在有一件事情,是再也不能耽误了。
这个时间一定要抓到位。
那就是朕的登基大典。
所谓名正言顺,只有名声正了,朕才好做一些接下来的事情安排。
这件事不能再等了,之前看好的日子什么的,还太久了朕等不了。
如今京城之围已解,先帝灵柩已下葬,正好借此机会进行登基大典。
朕也说过,大典不需要多么的奢华,只要完成了这个仪式就行。
该有的什么年号之类的去整一整就行了,你们听着,就在明日就必须完成登基仪式。
一切从简,这一点你们在先帝的葬礼上面也见到了。
朕只要求速度要快。”
听到这话,三杨和于谦都表示有些不能够接受。
这可是登基大典,应该可以说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情了,也是直接关怀陛下的执政情况啊。
一个帝王的排场是很重要,哪怕是一些崇尚节俭的帝王,在一些特殊的时期,那也得隆重的操持一番才行啊。
现在陛下要求这么着急,现在到明天也就半天时间了。
这么短的时间,做什么也来不及啊。
这不从简也是不行啊。
只是,他们作为臣子还是想要劝一劝的。
“陛下,登基大典是朝廷的头等大事,这不仅仅关乎陛下个人的喜好,还有天下人的期盼,还有其他国家对于朝廷的认可,这种事情当按照礼仪好好的精心布置才行,如此短的时间,还要简办,实在是不合适的。
我们几个就算是同意,天下人和文武百官恐怕也会有意见吧!”杨士奇如此说道。
“是啊,陛下,我们都了解陛下的苦心,不喜欢这些繁文缛节,只想一心为民,可是天下人不会如此想啊,别的事情都可以从简,登基的事情还是要好好的办的,这关乎大明的国运啊。”
“对对对,臣推算了一下,明日的日子也不是很好,国家的大事,应当选一个好日子,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大明的繁荣昌盛啊,请陛下三思!”
三杨都是这样认为的。
于谦倒是有些另辟蹊径,他说道:“陛下,你这么着急要登基是不是有什么难处?
还是说因为京城之围这件事情,你想早点给自己一个名义,让天下人可以认可你的行为?
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可不必如此,京城的百姓在当时就已经选择了陛下,现在陛下又胜了,就是他们也都在等待着陛下的登基大典呢,陛下就应该好好的与民同乐,让百姓也参与进来,登基大典就是沟通桥梁。
所以,登基大典彰显皇家脸面,更不应该如此匆忙草率!”
于谦说得也是十分的中肯。
只有方如晦在一旁一言不发,他知道朱高炽这样做一定是有深意的,他对于朱高炽是绝对服从者。。
这一点已经早就形成了共识。
所以,不管朱高炽做什么决定,他都不会怀疑,否则他也不会有今天,否则让他震惊的事情太多,他天天震惊都震惊不过来。
朱高炽听到他们的话语,也没有生气,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其实是对他好,为他着想的。
只是他们的见识和三观一时半会儿还跟不上。
但这件事没有让步的余地。
至于原因,倒是可以给他们说一说,于是,朱高炽清了清嗓子,准备给他们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