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栋的话掷地有声——极地远征队。
每个音节都在主控室内激起微小的涟漪,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水面。
“你是认真的?”
苏珊眉头微皱,目光停留在数据屏上那忽明忽暗的南极信号点上。
她很清楚南极的恶劣环境。
哪怕在最温暖的1月,沿海地区平均气温也只有零下30摄氏度。
内陆更是低至零下60摄氏度。
普通人在没有专业装备的情况下暴露20分钟就会出现严重冻伤。
即便是进行过一次基因优化的她们,也没办法凭借肉体长时间直面如此低的气温。
那边的年降雪量换算成液态水仅仅15厘米左右,却因极端寒冷几乎无法融化。
并且,南北极的风速常年维持在每小时40-90公里,暴风雪时更可高达每小时200公里。
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是很难进行搜索的。
林栋并未直接回应,而是轻点操作台。
一幅三维地球投影旋转至南极视角,几个红色信号源点在东南极冰盖下闪烁。
“苏珊,虽然我们尚不清楚他们的实力究竟有多强,是否能对我们造成致命威胁,但我确信,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等他们完成潜伏计划后,后果将不堪设想。”
泰坦的全息投影稳定地显现在操作台另一侧。
“先生,根据高维波动特征分析,南极信号源位于东南极冰盖下方约2.37公里处,精确坐标为南纬73°54′22″,东经100°36′09″。这个区域年平均温度为零下57.5℃,冬季最低可达零下89.2℃,是地球上已知最寒冷的区域之一。位置错误可能性不超过1%。”
“北极呢?”林栋问道。
“北极信号源位于格陵兰西北部冰层下约1.28公里处,坐标为北纬78°12′44″,西经68°08′17″。相较于南极,温度稍高,年平均约零下32℃。但此处地形复杂,冰层不稳定,存在大量活动性冰川,地理位置更为危险。”
林栋轻敲桌面,全息投影随即切换为两个信号源的波形对比图。
南极信号的波动幅度明显更大,频率更规律。
“我们先集中精力探索南极信号源。它的稳定性和强度均高于北极,可能是主要的控制中心或能源节点。”
“林,这不是普通科考。”
苏珊放下手中的数据板,直视林栋的眼睛,“你打算如何在零下近60℃的环境中活动?马克战甲的低温适应性还未经过这种极端环境的测试。”
受材料限制,林栋目前制造出来的马克战甲还没办法像电影中那样,肆意进出太空-270摄氏度的环境。
“所以我才需要你呀苏珊,帮我一起改进马克战甲吧。”
林栋目光灼灼,“它现在能承受零下40℃的环境,但南极远比这更苛刻。我们需要强化隔热和能源系统,让它能在零下90℃的环境中正常运行至少144小时。”
苏珊迅速在平板上记录着关键参数:“我会将绝热材料升级为多层纳米气凝胶复合结构,理论上能将热损失降低92.7%。能源系统也需要重新配置,低温会显著降低能源转换效率...”
纳米气凝胶复合结构是林栋早前在研究超导材料时的副产品。
这种材料由纳米级气凝胶基质与特殊金属微粒组成,在常温下呈半透明状态,但在低温环境中微粒会形成特殊排列,创造出近乎完美的绝热层。
这种材料在太空探索中有着广泛应用,也是林栋新一代马克战甲的关键组成部分。
“先生,”泰坦打断道,“根据现有数据,抵达南极信号源至少需要三重装备支持:第一,低轨道高速航行器,能够突破恶劣天气限制;第二,极地穿越设备,能在冰原上长距离移动;第三,深冰层钻探设备,能够到达2公里以下的深度。”
“泰坦,我明白你说的这些技术难点。我们可以一一解决。先帮联系卡露拉,我需要让她组织起一支经验丰富的极地探险队。”
“明白。”泰坦发出通讯请求。
苏珊的眉头依然紧锁,“还有,林,南极受《南极条约》保护,任何活动都需要国际许可...”
话未说完,卡露拉的全息影像已经在会议桌前出现,身着黑色战术装备,表情肃穆。
“林总,泰坦已经告知我您的要求,我会尽快安排一支远征队并进行相应的极地训练。另外,我们是否需要通知国际南极考察组织?未经许可的行动可能引发外交争端。”
林栋摇头:“国际组织效率太低,而且信息容易泄露。我们需要最高效率、最低调的方式。泰坦,伪造一个冰下微生物研究小组的身份和许可证。有技术难度吗?”
“没有,先生。我将模拟奥斯陆科研中心的签发流程,确保证件能通过所有验证程序。预计需要48小时。”
林栋再转向卡露拉。
“准备一架改装完的X-89超音速穿云机,加装北风-4型抗冰防护系统和量子通讯模块。航程要保证至少能抵达南极点后还有50%燃料储备。”
X-89超音速穿云机是林栋上次遭遇空袭之后从美国一家破产航空公司收购的试验机型,原本设计用于高空大气层研究。
这款飞机采用双层机翼设计,能在高速飞行时保持极佳稳定性。
林栋对其进行了多项改造,包括加装自主研发的高效能冷核聚变引擎和航电系统。
而北风-4型抗冰防护系统则是他专为极端寒冷环境开发的新型技术,利用纳米电热纤维和智能传感器网络,能主动预测并防止冰层在飞机表面形成。
“明白。”
卡露拉迅速在自己的平板上记录,“还有一点。林总我得提醒您,即使有超音速飞机,从最近的科考站到信号源所在地仍有约580公里,需要穿越冰原。常规雪地车速度太慢,受限于地形,我们至少需要4-5天。”
林栋的嘴角微微上扬。
“苏珊,看来我们需要一款'极地蜘蛛'了。”
苏珊眼前一亮:“你是说基于外骨骼技术的多足极地行走器?”
“没错。”
林栋迅速在全息屏上勾勒出一个初步设计。
“六足结构,每个足部配备雪地适应性接触面,承重能力至少3吨,内部空间可容纳2-3人和必要设备。动力系统采用微型聚变反应堆,保证极低温环境下仍有稳定能源输出。”
外骨骼的应用变化多端,能够解决不少难题。
“理论上可行。”
苏珊配合泰坦迅速计算着,“我可以在72小时内完成初步设计和原型制造。但林,控制系统需要特别设计,极地磁场异常可能导致导航干扰...”
“用量子定位系统。”
林栋简洁地说,“不依赖地磁,直接与我们的卫星网络同步定位。”
量子定位系统是林栋在量子通讯基础上延伸的应用,通过量子纠缠现象实现即时定位,不受传统GPS系统的延迟和干扰影响。
即使在极端环境中,如深海、地下或极地磁场强烈干扰区域,也能保持分米级的定位精度。
泰坦的声音插入对话:“先生,根据我的计算,完成所有准备工作至少需要7天。但信号源活动频率正在加速,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