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这三国正在大规模更换原本的俄式供电设备、改投欧盟式导致停电严重,这次旅游的体验还会更好。
两小只的问题逐渐变多了,正是不能自主识字却又最需要《十万个为什么》的时期。
作为父母,两人只能小心翼翼地回答,每个问题都要好好思考:
如何在不错误回答的情况下往好的方向引导孩子呢?
比如,两小只指着地上的井盖问为什么是圆的。
源怀人和裴柱现的做法是,用3D打印带卡槽的空心圆柱、三角棱柱、正方形柱子和长方形柱子出来,然后将各种形状的井盖给两小只。
让他们两个自己发现只有圆形盖子不管怎么样都不会掉下去。
也有没办法让他们切身体会的,比如说海为什么是蓝色的,天空为什么也是蓝色的。
这种就只能用玻璃三棱柱分解光柱,然后大概讲一下,最后再补充句“你们以后好好学习,才能明白更具体的解释”,引导下孩子的学习欲望。
俩孩子平时中文韩语都会说,虽然只会很基础的对话,不会复杂的词汇。
但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家里其实同时讲两种语言,还是在旅游时听到人讲英语,发现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和自己家说一样的语言——波罗的海三国年轻人基本都说英语了,只有中老年还会俄语。
当源衣蘅问:“为什么他们和我们说不同的话?”
源怀人将问题交给了裴柱现。
不能什么问题都爸爸回答,也得让妈妈回答,建立起妈妈的可靠性。
“因为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种语言,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可能会说不同的话。”
源佩弦拽着妈妈的衣袖追问:“姑姑家说中文,但是不说韩语对不对?”
裴柱现鼓励式教育,摸摸孩子的脑瓜表示激励:
“对。”
源衣蘅发现盲点:“为什么姑姑家不说韩语呢?”
“因为姑姑家都是华夏人,咱们家妈妈是韩国人呀。”裴柱现的这个回答,对于这么大点的小孩子来说其实并没能完全解惑。
但衣蘅反应很快:
“我懂了,爸爸是华夏人所以说中文,妈妈是韩国人所以说韩语,咱们家住的地方大家都说韩语,对不对?”
“衣蘅真聪明~”裴柱现很喜欢似乎更聪明的女儿,仿佛是看到了源怀人小时候一样有趣。
不过源佩弦紧随其后,问出了一个格局很大的问题:
“大家说不同的话,听不懂怎么办?如果所有人都说一样的话就好了。”
源怀人哈哈一笑,拍着他的肩膀,开玩笑似地说道:
“很伟大的愿望,说不定我们家佩弦以后能统一世界上的所有语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