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积极:留意对方的情绪反应。积极的情绪如微笑、点头、眼神专注等,往往表示沟通比较顺畅,对方对沟通内容感兴趣或者认可。在交流企业文化相关内容时,对方微笑着倾听并适时点头,说明对方态度积极,沟通有一定成效。
愿意参与:看对方是否主动参与到沟通中来,积极提问、发表看法或分享观点。在讨论团队活动策划时,对方主动提出“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户外拓展项目,增强团队凝聚力”,表明对方愿意深入交流,沟通激发了对方的兴趣和参与度。
行为产生改变
达成行动共识:沟通若是为了推动某项行动,观察对方是否明确同意并承诺采取相应行动。在与同事沟通工作任务分配后,同事明确表示“我会在下周一把负责的部分提交给你”,且后续确实按承诺执行,这就是沟通促使行为改变,达到效果的体现。
长期行为调整:对于一些旨在改变对方长期观念或行为模式的沟通,关注对方后续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是否有相应调整。如与下属沟通改进工作方法后,一段时间内下属的工作效率提高、错误率降低,说明沟通对其行为产生了积极且持续的影响,达到了较好的沟通效果。
关系得到改善
信任增强:从对方与自己的互动方式判断信任是否增加。比如以前对方对自己的提议持保留态度,经过沟通后,对方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对提议给予积极支持。如在部门会议上,原本对林晓雅不太信任的同事,在沟通后积极响应她提出的新工作思路,这意味着信任关系有所改善。
合作更顺畅:如果沟通涉及合作事项,观察后续合作过程中双方配合是否更加默契,矛盾和冲突减少。在跨部门项目合作沟通后,各部门之间协调更高效,工作衔接更紧密,说明沟通促进了关系改善,达到了理想的沟通效果 。
林晓雅与家人沟通改善显着
在秦枫的耐心指点下,林晓雅与家人的沟通状况出现了令人欣喜的转变,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在沟通态度上,林晓雅曾经情绪容易激动,常常不等家人把话说完就急于反驳,导致矛盾升级。秦枫提醒她要学会倾听,控制情绪。如今,林晓雅有了很大改变。当家人发表意见时,她会安静倾听,给予对方充分的表达机会,不再轻易打断。比如在家庭会议讨论旅游计划时,父亲提出想去历史文化名城,以往林晓雅可能一听不是自己想去的海滨城市就着急反对。但这次,她耐心听完父亲的想法,了解到父亲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这让父亲感受到了她的尊重。
沟通方式也有了优化。过去林晓雅习惯命令式的口吻,让家人感到不舒服。秦枫教导她使用温和、商量的语气交流。林晓雅将这一方法运用到与母亲的相处中。以往她总是直接要求母亲帮自己洗衣服,现在会说:“妈妈,我最近有点忙,衣服攒了一些,您要是有空的话,能不能帮我洗一下?实在没空也没关系,我自己找时间洗。”这种改变让母亲很是欣慰,也更愿意主动帮忙。
面对矛盾时,林晓雅也有了全新的处理方式。曾经遇到分歧,她要么冷战,要么激烈争吵,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秦枫告诉她要正视矛盾,坦诚沟通想法和感受。有一次,和弟弟在选择电视节目上产生分歧,林晓雅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抢遥控器或者生气走开,而是和弟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说:“弟弟,我知道你喜欢看新闻栏目,但我今天特别想看这个科普节目,要不我们轮流看,你先看半小时新闻栏目,然后我看半小时科普节目,怎么样?”弟弟欣然同意,两人不仅解决了矛盾,关系还更加融洽。
在信息传达上,过去林晓雅表达事情常常逻辑混乱、重点不清晰,让家人摸不着头脑。秦枫指导她在表达前先理清思路,组织好语言。现在林晓雅在讲述事情时,能够条理清晰地说明来龙去脉。比如在向家人介绍学校活动时,她会按照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等方面依次说明,家人能轻松理解,与她的互动也更多了。
总之,在秦枫的指点下,林晓雅与家人沟通的态度、方式等各方面都有显着改善,家庭氛围愈发和谐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