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朱允炆就不许自己的班底吗,文人和武人在这一刻有什么区别,如其伴兼师长的黄子澄,如那些在朝堂之外的名师宿儒,难保这些人将来不会成为大明的重臣,当中哪些人会飞黄腾达,没有人真正的清楚。
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一点,那就是现在大明的朝局已经不是什么看透不看透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在朱元璋的屠刀下活下去才是最关键的。
朝堂之上六部尚书之中除了礼部和工部两个不太重要的衙门以外,其他四部全都没有尚书,甚至连侍郎都有的缺少一人。
这是因为什么,还不是朱元璋杀戮多年的结果,还不是因为就算文人也不一定是安全的。
这一切都和懿文太子的身死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关系,如果当初朱标没有病故,那么大明的朝局何以发展到如此地步,何以出现血淋淋的一年。
哪怕是在冬日庆贺的宴会之上,也让一位国公一家父子三人殒命,这是何等的凄惨,这是何等的悲凉……
侍奉在朱元璋身旁的内侍太监感觉最为清楚,以前的主子爷也许嗜杀也许手段残忍了一些,但那还有一定的限度,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但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朱标病故之后,老太监已经很少在朱元璋的脸上能看到笑容,也就是当初选定了朱允炆的时候笑过那么一次,还十分的勉强。
也正是那一天之后,朱元璋的脸色愈发的沉重,身形也越来越苍老,面上的皱纹日益增多,却躲不过他手上的人名。
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每天进进出出宫城之内,从朱元璋手中接过一份名单便代表着一些人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而这种名单光是老太监看见一天之内就足足有十多张。
死掉的是谁,老太监不知道,他也不打算直到。
现在皇帝陛下如此状态,想要活命就需要保证自己的眼睛是瞎的,耳朵是聋的,甚至必要的时候脑袋也可以不存在。
只有这样才能在宫中活的够久,更何况于侍奉在君主身旁了,须要小心谨慎万分注意。
可是事情的进程却不是谁都能躲过去的,哪怕你再怎么注意也没有办法。
在傅友德王弼接连自杀之后,很多人消声隐匿,告老还乡的一大批,因病请辞的又是一大批,这些人甚至连勋爵之位都不要了,只想着安安稳稳的留下一条老命回老家安度晚年。
朱元璋自然不会准许,如果他准了那大明也就完了,没有勋贵武人的支撑,大明的军事体系必将倒塌,这对大明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
可要做的事却仍然要做,接下来朱元璋顶上的人正是已经身无半点实权的宋国公冯胜。
这位被算计到如今地步,只能时不时操练新军,但却仍然没有躲过朱元璋的屠刀。
也许是因为他的女儿嫁给了周王朱橚,也许是因为他乃开国六公之一,名声地位在大明而言都是尊崇无比,哪怕现在失去了兵权,但仍然在军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也许,也许……
反正冯胜自己是不会知道原因,朱元璋也不会告诉他,赐死的诏书下达,那就得死,绝无半点侥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