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举应以五射{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五礼{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为主,并应考义理,掇石,扛鼎,御马,再考兵器{十般兵器任选其一}。
苏东觉之可行,记于心中。
科举制意义深远,对于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的归类上,苏东也有自己的想法。
主内事,擅长内政治理的文举人需有;主作战,骁勇善战的武举人也需有,而除过这两种,苏东还有一种想法,那便是为那些只尊兵家或纵横家的独特谋士专开一类科考之门。
三国枭雄曹孟德之所以能从一个小小的北部尉逐步成为驰骋天下、执掌一方的藩皇,除过他有善于内政的文士、骁勇善战的悍将外,还与他数不胜数的军事谋臣有分不开的关系。
苏东而今的军事谋臣仅有司马申一人,在军事谋略这一块苏东可用的人才实在太少,而且司马申年纪已大,按照正史所记,司马申将病逝于586年,距今也只剩下四年时间。
四年时间,实在太短了,司马申可能说没就没了,苏东怎可能将未来寄希望于一个与死神争天天的人?
苏东要在科举制之下开创兵谋这一科的举试,主要面对那些富有军事头脑,却不擅长御马扬鞭,也不擅长儒文科考的奇特之士。
苏东要揽尽天下富有军事谋略的奇才,为未来兴兵北伐,运筹帷幄,一统天下做准备。
......
太极殿内,十一重臣共执科举制完善。
从三月二十二起,至三月二十四傍晚时分,持续了整整三天的科举制完善终于拉下帷幕。
苏东这次并没有将科举制完善一事摆上前朝,让前朝文武百官共议,共同确定。
因为上次隋兴兵汉口及后续议和之事,前朝百官共论,百口嘈杂,分歧过大,以至前朝混乱,一发不可收拾,差点生出事端,苏东至今还记忆尤深。
所以这一次,苏东学乖了,诏十一重臣共同于太极殿完善科举制,确定科举制一系列制度后,再于前朝直接行天子令颁布,那样,前朝百官纵算意见再有分歧,也只能遵从。
毕竟,袁宪、毛喜、司马申,萧摩诃等九大士族重臣都已通过,他们那些末流士族也难以再随大势,起哄喧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