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省,官署里,录尚书事的江夏王萧大款,与回京述职的北荆州刺史王僧辩商议事务。
近十年前,邵陵王、河东王、岳阳王作乱,萧大款挂帅出征,王僧辩辅佐,不仅平定叛乱,后来还收复沔北失地,所以相互间比较熟悉。
而当年同样参战的李笠,此时也在座。
皇帝要以淮阴为行在,厉兵秣马,筹划北伐,为此,两淮地区要实施一些新政。
为了“特事特办”,尚书省要在两淮设行台:北道行台。
行台,即尚书行台,为尚书省尚书台设在地方的派驻官署,一般管辖数州或十余州,履行尚书省的部分职权,与都督区不同,很少设立。
新设的北道行台,实际管辖、处理两淮地区军政事务,包括人事任免。
两淮地区的官员,除了刺史、州长史和州司马的任免以及处置需要先经过尚书省核准,刺史以下官员的任免,由北道行台直接决定。
事后上报即可。
北道行台的主官行台尚书,由王僧辩担任。
承担着尚书令职责的江夏王萧大款,就北道行台的设立,有一些关键事宜要和王僧辩商议。
而李笠之所以列席,是因为北道行台要负责府兵的组建,并要和尚书省做好“对接”,他作为这一制度的倡导者,要参加会谈。
府兵制的具体建设,由淮北屯田都督彭均负责。
彭均有数年的“兵转农”屯田经验,如今办起“兵农结合”的府兵制,再合适不过。
说到府兵制,萧大款有些好奇,虽说两淮要实行的府兵制,参考了西魏周国的府兵制,但他看过细则,发现有所不同。
王僧辩对西魏周国的府兵制有所耳闻,但李笠拟定的府兵制,另有不同 兼具开荒、屯田、兵转农的职能。
现在 李笠大进行大概讲解。
府兵,就是军府的兵 军府 梁国就有,即各州的州军府、郡军府。
但府兵的府 是脱离州、郡行政区划的军府,为了有所区别 定名为卫府。
卫府兵 以农为兵,农忙种田,农闲操练,必要时自备兵仗随军出征 所以官府会免其租调、劳役 是世兵制的一种改进。
这种兵农结合的兵制,可以在不大幅增加朝廷财政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增加军队数量。
而淮北徐州,实行了屯田的卫所兵制度,即组织军队屯田 然后一个个屯田聚落会转变为村落,兵卒解甲归田 由兵转农。
李笠拟定的府兵制,和周国的府兵制有区别 区别就在于多了“卫所兵”,多了“兵转农”。
卫府加卫所 农转兵、兵转农 既可以在现有土地上组织起府兵队伍 也可以组织将士开荒,作为卫所兵卸甲归田。
将屯田的军事堡垒变成新的民间聚落,并承担维持当地治安的职责。
卫所兵制度,在徐州实行数年,逐渐完善,效果很不错,能够给府兵制带来额外的活力。
将来朝廷发兵北伐,对于各收复地区的管理,需要靠卫所屯田这个办法,来给将士们变相的分田地。
而卫所屯田聚落还会作为地方治安力量的支点,协助新任地方官管理收复的州郡,压制地方上的豪强和贼寇。
并且吸纳各地流民,协助地方官将其另行安置,譬如编入厢兵。
厢兵制是徐州实行的又一种制度,厢兵虽然有个“兵”字,但不是军事编制。
厢兵由流民或者百姓构成,官府将其以军队的形式组织起来,作为直接掌握的劳动力,承担各类劳役,缓解寻常百信的劳役负担。
因为厢兵制在徐州实行数年,制度较为完善,且锻炼出不少管理队伍,所以北道行台在两淮实行厢兵制,可以有现成的“骨架”可用。
因为厢兵不是兵,所以归民政管理,北道行台有了厢兵,只要有钱维持,就有了能直接调动的大量劳动力相对而言。
李笠大概介绍了一番,萧大款有些期盼:一系列新政在两淮实施,到底能不能成功?
他怀疑李笠鼓动皇帝驻跸淮阴施别有所图,但针对的不是李笠这个人,而是针对某件事。
平心而论,他认为李笠确实有栋梁之才。
李笠这十来年的表现十分出色,无论是打仗,还是治理地方,都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