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魏征居然拿古人的典故来说事儿,以此来抑制君王的私情,这真是辅佑陛下的栋梁大臣呀。我与陛下是多年的结发夫妻,每次讲话还都要察言观色,不敢轻易冒犯您的威严。何况大臣与陛下较为疏远,还能如此直言强谏,陛下不能不听从其意见。”
长孙皇后请求李世民派宦官去魏征家中,赏赐了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并且给他带话:“听说您十分正直,今日得以亲见,所以赏赐这些。希望您经常秉持此忠心,不要有所迁移。”
长孙皇后的赞赏就像一针管鸡血,直接注入了魏征的神经中枢。
李世民采纳魏征的谏言,并不代表他没有七情六欲,有时候魏征不合时机的谏言真的让他很恼火。据史料记载,在李世民和贞观名臣的努力下,大唐的经济社会开始有了起色,朝中不少大臣都劝李世民前去泰山封禅。
632年1月,朝会的时候,文武大臣再次提起了这个话头,李世民也颇为得意,没觉得这个提议有什么不妥。
不过,李世民还是假装推辞了一番:“你们都认为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所谓呢?想
当年,秦始皇行封禅大礼,而汉文帝却不封禅,后代也没觉得文帝的贤德不如秦始皇啊!既然是侍奉上天,又何必要去泰山之顶封筑几尺泥土呢?”
李世民的话很清楚,自己虽然不是秦始皇那般开疆拓土,千古留名的人物,可也不会比汉文帝差,他也想侍奉上天,疑虑的是有没有必要去泰山。
群臣闻弦歌而知雅意,于是接连上奏,力劝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禅。
李世民:“嗯,既然这样,那就依了你们吧!”
这种场合,魏征不跳出来说几句,岂能对得起他的谏臣的名号?
魏征:“陛下,万万不可行封禅之礼啊!”
皇帝和大臣都已经愉快的决定了,居然还有人敢反对?
李世民:“魏征!你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是认为朕的功劳不够高吗?”
魏征:“陛下功比天高!”
李世民:“朕的德行不厚?”
魏征:“厚!厚得很!”
李世民:“大唐不安定吗?”
魏征:“安定!”
李世民:“四方夷族尚未归服吗?”
魏征:“已然归服!”
李世民:“老百姓不富裕吗?”
魏征:“富裕!”
李世民:“哼!那祥瑞没到吗?”
魏征:“已经到了!”
李世民:“
那你为何要反对朕前去泰山封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