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而言之,所谓的受到革命精神感召主动力行革命,事实上也可以理解为忘恩负义,卖主求荣。因而窦建德给这位携带着王轨的首级跑到自己这儿请功的仁兄的赏赐是立即斩首。
人是要讲点道德的,至少得有条底线,窦建德始终这样认为。
一般人这么做,已经是属于讲仁义的表现了。但是对于窦建德先生这种大仁大义的人而言,事情还远未结束。收拾了那位谋杀主人的奴隶不久,窦建德就派人将王轨的首级郑重地送回了滑州。很快滑州的老百姓们就了解到了震动滑州的刺史遇刺事件的全过程,继而感动不已。于是感动之余,在众人商议下,大家一致决定将滑州城的治权交给窦建德。
就这样,不用动兵使枪,窦建德兵不血刃地获得了滑州,而且不但单单获得了这片土地,还同时获得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真心信任。
传说中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具体是个怎么个得法,说实话,我是在窦建德这里弄明白的。
自从称王以来,窦建德凭借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仁义举措让世人认识到,这个人并非只是个爱政治作秀、欺世盗名的政客,而是一个真真正正的道德新风尚的倡导者。因而当
窦建德先生还活着的时候,在他统治下的广大河北地区就开始有人家摆上他老人家的画像和牌位了,且每逢过年过节都要一家子来拜一拜,以求日子平安,阖家幸福。
人尚在,就能在民间享受如此高的待遇的,在我国历史上不会超过两位数。
然而,作为天下尽知,众口称道的仁者,窦建德先生还没有达到无敌的状态。事实上敌人就在窦建德的眼皮底下,而那位如同梦靥一般让窦建德挥之不去的仁兄就是罗艺,不对,现在应该叫做李艺了。
武德三年(620),在同长安方面经历了密切而有效的接触后,罗艺同志正式奉上降表,宣布幽州易帜,从此归属唐朝。而对于罗艺这样的猛人,李渊同志自然也不怠慢,当即隔空同远在北平的罗艺结为兄弟,让罗艺改称李艺,并让管理皇家户口簿的宗正将李艺的名字写入了玉牒(皇帝的家谱)中。这样一来,李艺先生得以受封为燕王(朝廷传统,非同姓不得封王),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唐朝在河北地区级别最高的人物,到达了自己人生的又一顶峰。
可是,李艺的进步在窦建德先生的眼中却明显属于一种拆台行为,因而李艺这边刚刚收到李渊送来
的公章和衣服,那边就迎来了窦建德派出的征伐部队。
屈指算来,这已经是窦建德第三次出兵幽州了。虽然夏军屡战屡败,但难能可贵的是能屡败屡战。这一次担任北伐主帅的是窦建德帐下大将高士兴。
此君浩浩汤汤地统领大队人马杀到了幽州,几天后就又浩浩汤汤地退往笼火城——————被打退的。
这下麻烦了,夏国正是蒸蒸日上,连战连胜的状态,现在突然打了一个被斩首五千人(不等于实际伤亡数字)的大败仗,怎么跟上面交待?
前思后想,出征的夏军高级将领们为这次的失败找到了一个极为合理的借口——————有人谋反。而经过民主程序,这几位选出的出演谋反者角色的人叫做王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