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5章大胜(2/2)

王伏宝,时任夏国大将军,此人追随窦建德多年,勇冠三军,有一个人尽皆知的优点,特别能打。但不巧的是,这位王将军同时还具备一个致命的缺点,只是特别能打。由于树大招风,又不善于搞关系,所以最终的结局就变成了能人背后有人弄,大家联手把他整。

就这样,不上道的能人王伏宝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处死了,高士兴等人的职务保住了,而窦建德本人的性格弱点却就

此暴露无遗:耳根子太软,易受误导。于是窦建德手下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再接再厉,充分利用窦建德的这一弱点办挺了又一位关键人物,窦建德的首席谋士宋正本。自此,夏国的军事、政治开始走上下坡路,直到一年后窦建德先生再次被人抓住弱点,在一通猛劝下蒙圈,犯下那个要命的错误。

不过客观的讲,窦建德在大部分时间里还是比较有主心骨的。在三征幽州失利后,窦大王当即拍板表示:我亲自去打。

武德三年(620)九月,窦建德亲率二十万雄师四打幽州。

应该说,窦建德这回是以极其负责的认真态度来对待这次出征的。窦建德的认真不仅体现在出兵的规模前所未有的增至二十万,还表现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领域上的努力,譬如外交领域。

在窦建德出征的一个月前,夏国的外交团来到了唐朝的首都长安,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商讨归还战俘的相关事宜,同时祝贺唐军大败刘武周。

在很多书籍里,都记录了唐、夏两国这次愉快的接触并同时记下了这次交流后的重要成果——————夏国方面向唐遣返了李渊的妹妹同安长公主及淮安王李神通。这样的记录看似很正常很完整,

其实却并非如此。

要知道,窦建德先生虽然为人仗义,但他却是一个职业的政治家,而非慈善家。因而在将如此重要的两位人质送还长安时,我们有理由相信,窦建德一定是有所收获的。而结合后续事态的发展来看,个人认为,窦建德得到很可能是这样的一个承诺:

“倘若夏王同意送回公主及淮安王,我军将保证不出兵救援幽州。”

带上二十万人砸墙的效果果然同十万人的不一样,这一回窦建德不但亲眼看到了幽州的城墙,还看到了自己的士兵们前赴后继地爬上了幽州的城墙。

随着登城的夏军越来越多,战场上双方士兵的近距离肉搏越来越普遍化,城中坐镇指挥的李艺开始有点着急了。按照这个血拼的消耗进度,用不了多久,城墙、城门就会失守,届时二十万人一起涌进来,不要说用刀砍,光是凭挤的,都足以把自己挤死。

眼见形势万分危急,却没辙反败为胜,如何是好啊!

关键时刻,薛万均、薛万彻兄弟再次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幽州城墙即将被攻破之际,夏军的攻城部队的后方突然遭到了由薛氏兄弟统领的敢死部队的迅猛攻击,被结结实实地打了个正着,损失极为惨重。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格格党 . www.ggdxs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格格党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