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模型,徐麟决定冒险一试。他通过技术手段,故意在一些主犯可能关注的渠道,泄露警方即将展开大规模搜捕行动的假消息,实则暗中观察主犯的反应。果不其然,监控显示,主犯在得知消息后,先是表现出一丝慌乱,但很快镇定下来,开始有条不紊地布置反制措施。然而,在他以为无人察觉的细微瞬间,徐麟捕捉到了他眼中一闪而过的恐惧与迷茫,那是隐藏在强势外表下,另一个脆弱人格的短暂显现。
这一发现让团队士气大振,却也让徐麟更加忧心忡忡。主犯的双重人格意味着他的行为更加难以预测,警方的每一步行动,都可能触发不同人格的应对机制,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林教授看出了徐麟的担忧,拍了拍他的肩膀:“徐警官,不必过于焦虑。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已经找到了切入他内心的路径。接下来,我们要利用他双重人格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打乱他的节奏,让他露出破绽。”
在林教授的指导下,团队制定了一套更为精细的心理战术。一方面,继续加大对主犯社交圈、商业往来的调查力度,从现实层面压缩他的生存空间,逼迫他内心的焦虑不断累积;另一方面,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有针对性地发布一些触动他童年创伤记忆的信息,试图唤醒他内心深处的良知,引发双重人格之间的内斗。
然而,计划实施的过程并不顺利。主犯似乎察觉到了警方的意图,开始频繁更换藏身地点,切断与外界的常规联系,让警方的追踪一度陷入僵局。更糟糕的是,他还利用双重人格的特点,故意留下一些真假难辨的线索,误导警方的调查方向。
关键时刻,徐麟再次展现出他卓越的洞察力与决断力。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之,既然主犯试图混淆视听,那警方就暂且按兵不动,停止对外释放过多信息,营造一种警方已被迷惑、陷入困境的假象。同时,徐麟独自深入那些与主犯童年相关的旧街区、废弃场所,试图在那些承载着主犯记忆的角落里,找到能够直击他灵魂深处的关键证据。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徐麟穿梭在一条昏暗潮湿的小巷中。巷子里弥漫着腐朽的气息,墙壁上剥落的墙皮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根据资料显示,主犯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童年时光,遭受着邻里的欺辱与生活的困苦。徐麟的脚步缓慢而沉重,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线索的角落。
终于,在巷子尽头的一间废弃仓库里,徐麟发现了一面布满涂鸦的墙壁。墙壁上的涂鸦杂乱无章,却又似乎隐藏着某种规律。徐麟凑近仔细观察,凭借着之前对古文字、神秘符号的研究经验,他渐渐辨认出一些与主犯犯罪现场出现过的相似符号。这些符号像是一种无声的诉说,记录着主犯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渴望。
徐麟迅速用手机拍下这些涂鸦,赶回警局。林教授和团队成员们早已在会议室等候,众人围拢过来,看着照片上的涂鸦,陷入沉思。经过一番深入研究,林教授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徐警官,这些涂鸦是主犯内心世界的真实映照。它们揭示了主犯双重人格融合的关键节点,以及他对某种救赎的渴望。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调整战术,给他设计一个看似能够获得救赎,实则引他入瓮的陷阱。”
徐麟微微点头,心中已然有了计划。警方开始秘密筹备一场盛大的“鸿门宴”,对外宣称掌握了关键证据,即将公开审判主犯的罪行,同时又通过一些隐蔽渠道,向主犯传递出只要他自首,就能获得从轻处理、重新开始的机会。这一真一假的信息,如同两张无形的大网,朝着主犯悄然撒去。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心理博弈中,徐麟和他的团队步步为营,每一步都踩在悬崖边缘。他们深知,一旦失误,不仅会让主犯逃脱法网,还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但他们没有退路,为了城市的安宁,为了真相大白,他们必须与主犯的黑暗心灵展开一场终极对决,用智慧与勇气,拼凑出完整的心灵拼图,揭开案件背后隐藏的所有秘密。
随着计划的逐步推进,警局内的气氛愈发紧张。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严阵以待,等待着主犯的下一步动作,这场与时间赛跑、与心灵较量的战斗,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