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 日,海风裹着咸涩掠过停机坪,航站楼顶端的 “鹏城机场” 四个鎏金大字在晨光里发烫,吴松英摩挲着中山装口袋里的英雄钢笔,金属笔帽上 “为人民服务” 的刻痕早已被磨得发亮 —— 这支笔见证过七百多个挑灯绘图的深夜,此刻却在他掌心微微发颤。
当第一缕阳光爬上指挥塔台的雷达天线,吴松英身旁的秦奕深吸一口气,推开了控制中心的玻璃门,指挥中心里墨绿色终端机阵列在晨雾中泛着冷光,大屏幕上代表航班的光点正沿着预设航线缓缓游动。
这处由秦奕主导研发的国内首个机场运行控制中心,今天要与整座空港一同在珠江口的咸湿海风中,开启华国民航的信息化时代。
陈宇带着几名技术骨干在秦奕身后一起进入了指挥中心,一进到指挥中心里,他们的目光便在闪烁的屏幕与跳动的数据间游移。
陈宇的对讲机在腰间发出沙沙轻响,他侧头与候机大厅团队简短交流后,快步走向秦奕,压低声音道:“系统运行正常。”
今天他们来此就是为了监控系统运行情况,确保在机场运营中出现问题能迅速调整。
鹏城机场目前仅开通一条飞往京城的航线,全天三班航班,而首班将于 7 点整划破天际,此时机务车辆已驶入停机坪,对即将放行的飞机做适航放行检查。
发动机滑油标尺显示 18 夸脱,处于波音 737 机型要求的 15-20 夸脱正常范围,轮胎气压表指针稳定在 205 psi,符合 200 psi 的标准值,机组人员使用渗漏检测仪对襟翼和缝翼作动系统进行全面扫描,确保无外来物残留且管路连接处无油渍残留。
机务人员将这些内容通过对讲机报给室内的负责操控终端的团队成员,操作人员又通过终端将信息回传到指挥中心这边的显示器这里,指挥人员确认数据正常之后,便通知机组人员启动辅助动力装置供电。
动力系统供电之后,技术人员测试飞行控制系统,确保方向舵配平值 2.3 单位在 0-3 单位的绿区范围内稳定跳动,惯导系统也需要同步输入鹏城机场坐标东经 114 度北纬 22 度,然后机组人员便开始做一系列像是航路点录入之类的起飞准备。
时间来到七点整,塔台那边依据控制中心提供的数据了解到地面情况正常之后通过甚高频121.6 hz 与机组人员取得联系,批准放行并指导他们离场,飞机飞至离地高度 1500 米以上之后顺利切换至羊城空管部门频率。
大屏幕上代表首班航班的光点化作银箭穿透云层图示的瞬间,控制中心的空气凝固了半秒,吴松英盯着终端机上跳动的从塔台传过来的爬升率数据,喉结微动吐出句:“2000 英尺 \/ 分钟,稳得很。”
陈宇带来的一帮技术人员也在顷刻间松了口气,他跟秦奕和吴松英汇报了一下:“系统里面的数据有一些延迟,不过还在正常范围以内。”
吴松英赞许地点了点头:“很棒!果然找你们做这个信息化系统是没错的。”
另外一旁的指挥中心值班人员也附和道:“这个信息化系统确实让我们起飞沟通的事情做起来顺畅了不少,我之前在羊城协调的时候,可是要不少人一直打电话跟各个部门互相联系,光是核对数据就得反复确认好几遍,现在在屏幕上一目了然。”